潘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半多的时间。每念他的离去,既含悲情又蕴温情。先生溘然仙逝是其悲,先生对我们的无尽关爱,如被如照,始终温暖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在这里以画展的方式来怀念他,正是我们同心共愿的真情。“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之子,细把江南图将好景。我们在这里重新看到这些熟悉的风景、熟悉的画,我们能不忆江南,能不怀念这位江南的杰出之子?
潘鸿海老师一生艺海跋涉,以油画为主,兼涉水墨。早年还与人合作,以一套水粉组画《鲁迅》而名重艺坛。苏轼有著名的诗句:“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常以“鸿”的书写来自比,故创造出历史上“雪泥鸿爪”的意象,其内涵是自述人生如鸿风飞,却从容面对,不计偃蹇。在潘老师的性格中,亦蕴着这样一份洒脱。“鸿”既是他的名,更凝着一份豁达开拓的神。潘老师一生画江南水乡,说他是江南的儿子,毫不为奇。他把水乡画出一种苏绣一般的细腻光泽,一种古砚浓墨、琅玕温润的清风雅韵,一种江南流水磨出来的古韵清奇的油画之美。
潘鸿海老师的名字都带着水,水乡便是他的挚爱。我在2006年的一篇评说他的水乡油画的文章中,曾称他为“水乡的守望者”。在那里边,我描写他的水乡油画有三重网:青瓦白墙是一重网,廊桥烟树是又一重网,水乡的倒影中传来悠悠的桨声,荡开涟漪,轻轻地摇着,那又是一重网,三重网摇曳着如梦的水乡。在中国,当人们这样地谈到水乡,就一定会谈到潘鸿海,谈到他的油画。
中华文化有一份深远的抒情传统。屈原《九章·惜诵》中悲歌: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真情的吟诵而产生忧悯之心,悲愤的兴发将传递感情。如是抒情的传统,将人心中的志向悲怨,以诗画的风雅展现出来,所谓情兼雅怨,兴来抒情。油画进入中国,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抒情,抒中国式的乡情。这个问题尤其在新中国之后得以重视,水乡成为中国油画家最活跃的场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某种时代的感情从油画中溢出,在西南跬成伤痕美术,在江南集成水乡的古典抒情。一批青年油画家突破油画的造型、色彩、构成等形式语言的思考,扎入水乡的古老和诗性之中,来寻找一种乡土的表达。潘鸿海先生便是其中不断尝试、淬化成风的一个。他的水乡,欣欣然如若青山,既有柔美蕴意,又含荒远气韵。他化荒远于小桥流水之间,解寒碧入春树浓影之烟,塑成一种独特的水乡之美。那些春阳与古树,黛瓦与青石,深影与涟漪,织成一种如丝如绸的韵味,如砚如墨的油质,织成一种水乡特有的抒情之风。如是风韵,一如江南,既满目风和日丽,又十足遗响悲风。这样的江南,这样的水乡,这样交互作用的抒情传统,形塑了潘老师几十年不变的油画特点,也絪蕴着今天这个展览的诗性风华。
水乡实质上是江南山水的缩影,水乡本非一物,而是万物。水乡好比一个世界,化万物于一身之中,合万物的秩序为一体。我曾和潘老师一道在水乡写生数日。他画水乡,有一种快感。他很轻松,借眼前的结构,将黛瓦白墙、瓦苔墙草一次带出,水乡的气息油然而生。那一舟而兼数十百舟,一水而兼数十百水。潘老师反反复复的水乡生活,水乡写生。他人在水乡,心与物游,则水乡之意幡然洞见。这正是潘老师的水乡味象的妙法。水乡不是瞬间的视觉,也不是逼近真实的简单摹绘,而是贯穿于春夏秋冬、阴晴冷暖的综观。通过这种综观,潘老师心随水乡游,举手兴来,取象会意,俯仰往还,远近赠答,让自己的心灵活在水乡自然中。所谓综观,是依照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的世界图景。它超越了一个人的瞬间感受和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襟置入江南水乡的聚散之中。每当这样的时候,他所面对的实景,都只是造化之间、天人之间的中介,通过它们,潘老师领悟和洞见了水乡天地的化变,并寄以诗意超然的深情。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些正是潘老师水乡油画的莘莘诗注。
《说文》有言:水,准也。相对于山,水主德,为平势、和势。此之所以水乡涵山川之灵、敏空濛之秀。潘老师笔下的水乡,荡漾着的正是这样一份平和之气势。潘老师的油画用笔很自由,水色弥漫,油色蹁跹,总有一种水乡的迷濛。春树、石桥、流水、老墙,组成一簇簇的平面,开散聚合,起承穿插,用这种迷濛之气带出万物的情态。画论中常有“形”与“无形”、“似”与“不似”的讨论。潘老师的水乡诸象,朴实天真,却格外有生气。他善于在诸物的呈现中,笔随气运而呈常形,形随势变而又无常形。在绘画的笔色变化中,虚实相向,万物相生,进而心动情动,诸象由是进入心物两造、交相互动、共同生发的状态。潘老师还画了许多水乡的女性。这些女性有水的骨肉,又有水的神韵。江南水与渔家女成了一种江南水乡的夭夭风华的配置,漂浮着白香山、东坡老笔下的绵绵诗意,又是一份普天之下的江南人谙熟的心灵风景。屋有传承,水有流转,石存岁月,人存风韵,这正是潘老师水乡油画的诗意语言。这个语言虽时有纤浓之累,却清奇满目,悠远动人,其笔下既接续着油画古朴深厚的韵味,又充满着江南悠远的诗意,水乡中悠悠荡漾着的本然的乡愁。
如上是我在潘鸿海老师的作品中,拈出三方面诗性特点:抒情雅怨,那深远而动人的雅怨相兼的抒情传统;味象超然,那水乡之意的味然度见;心随笔转,那心物两造的诗性语言。“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风景旧曾谙,我们再次沉浸在潘老师的水乡诗情,在他的水光潋滟、烟霭纷纷的绘画中咏然追怀。他像赤子般依恋母亲,揭示出江南端庄,水乡秀美。今天,我们将这些美一一拈出,一片水色作贡品,满目江天祭乃师,以这些诗性的美,悼怀潘鸿海先生,悼怀他的杰出的艺心与师风。
2024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