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神秘的"于阗画派"到底什么样?

        作者:陈若茜2014-11-29 08:55:58 来源:澎湃新闻

            (1/6)展出的于阗文字

            (2/6)半支迦鬼子母夫妇壁画

            (3/6)毗沙门天王壁画

            (4/6)千手千眼观音像壁画

            (5/6)石膏地佛头像壁画

            (6/6)思惟菩萨头像壁画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原标题:没有真迹存世的“于阗画派”长什么样?这些新疆壁画告诉你

          来自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28日在上海博物馆四楼展厅正式对外展出。据参与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发掘的考古队专家介绍,本次展览是近年来新发掘的达玛沟托普鲁克墩遗址群中的三个佛教遗址壁画的实物资料,将展现于阗佛教艺术发展从早期到晚期的全部面貌。据悉,这些千年瑰宝是首次走出新疆亮相上海,展览将持续到2015年3月8日。

          “公元2世纪兴起于西域地区,公元5-6世纪成熟于中土的‘于阗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但却没有真迹存世。达玛沟出土的大量壁画虽多为残片,却仍然绽放着于阗佛教绘画艺术的璀璨光芒,透过这些壁画可以看到于阗画派从早期犍陀罗风格到粗线条框架式的构图,到最后面‘屈铁盘丝’的线条这样一个于阗佛教艺术发展全部面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中心主任巫新华在接受采访时说。

          毁于伊斯兰教东迁 壁画色彩保留完好

          新疆和田地区位于昆仑山脉中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古称“于阗”。自古以来和田就被称为西域佛国,是我国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这里保存了塔里木盆地数量最多的各类佛寺遗址,而策勒县达玛沟乡所处区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策勒县在和田地区东部,南依昆仑山脉,北望塔克拉玛干沙漠。达玛沟乡位于策勒县东南部,面积约420平方公里。

          据介绍,2000年3月,新疆和田当地的牧羊人在达玛沟乡南部托普鲁克墩挖掘红柳根柴时发现了佛教塑像,揭开了达玛沟南部区域佛教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迄今为止发掘工作已经持续12年。2002年至2010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当地陆续发掘出了1号遗址(佛塔)、2号遗址(佛殿)和3号遗址(僧院)。遗址位于该地区发现的众多佛教遗迹中的最南端。从其结构和规模看这原本是一座寺院的主体建筑,大约兴盛于7至9世纪。

          据巫新华介绍,上世纪初以来沿达玛沟水系发现了老达玛沟、喀拉沁等众多著名的佛教遗址,但这些遗址大都已被外国探险队染指,出土文物多流失海外,而最新发掘的达玛沟佛教遗址是历史上探险家未曾接触过的区域,发掘出来的壁画是贯穿和田佛教艺术从早期到晚期的完整实物样品。

          据巫新华介绍,整个于阗佛教有着千年兴盛史,但伊斯兰教东迁以后,大量的佛教建筑毁于战火和其它一些对佛教敌视的文化的摧残,整个塔克拉玛干区域的地表佛寺遗迹基本已经被破坏过。此次展示的壁画基本是当初被破坏后埋在流沙里,而后被考古队发掘提取出来。而那些保存相较完整的墙体和壁画还留在原地,需要亲赴新疆才能看到。此次上海博物馆的展览根据残留的墙体和壁画亦复原了一个小型的佛寺,期望给参观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当初发掘出土看到的(壁画)现状要比现在我们看到的鲜艳得多,一般壁画在接触氧气之后都会变淡变暗,但于阗佛教壁画从出土至今经受了十余年的空气接触,相较出土之前,面貌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绘画原料和绘画本身技法问题;二则是因为新疆和田本身保留有机物和相关的绘画原料的空间条件优越。”巫新华说。

          展示于阗佛教绘画艺术全貌

          上海博物馆的本次展览以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佛塔)、2号遗址(佛殿)和3号遗址(僧院)出土的壁画为主,同时遴选其周边佛教遗址近年出土的部分壁画,共51件/组展品,分四部分展现于阗佛教绘画的风采。

          “佛像庄严”部分的展品主要以佛塔和佛殿中出土的佛像及菩萨壁画为主。这些壁画人物脸型饱满,长耳垂肩,弯眉深目,高鼻丰唇,线条优美刚劲,柔韧舒展,极具于阗佛教绘画“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的特征。色彩多见铁红,也常用晕染手法,这正是于阗绘画中颇为常见的技法,但往往因时光流逝而难以辨认。

          “如是我闻”部分主要展示的是僧院中出土的壁画,内容多为天神和供养人。出土数量虽较多,可惜大都为残片。这些世俗人物壁画的内容丰富,服饰各异,反映出当时各民族聚集一堂,同来礼佛的情景。除了僧院中出土的人物画外,还展出了一些来自达玛沟东部被盗佛教遗址中出土的伎乐天神像壁画。舞伎婀娜多姿,神态各异,优美动人。从中依稀可见用晕染的手法,由外而内、由深至浅来表现人物体态的圆润、肌肤的柔滑。其手法与托普鲁克墩遗址出土壁画基本相似。

          展览的第三部分“千年幽光”为一座复制的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模型。佛塔正殿中残存的主尊身披铁红色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从其手臂的姿态看,两手应持禅定印。四面彩绘壁画内容丰富,但上部已塌陷,画面残破不全。正壁主尊塑像两侧各绘一尊立佛像且均面向主尊,门壁即门两侧各描绘一尊护法,主尊两侧墙上各有两尊立佛。诸佛体型健美,服饰华丽。观众在这里将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示了托普鲁克墩及其周边遗址中出土的部分泥塑、乐器、锦和于阗文案牍等文物。当时这一区域恰好处于丝绸之路南线附近,佛寺众多,街市繁荣。从这些文物中,观众可以了解到8世纪前后于阗地区文化的高速发展与贸易的昌盛,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此朝拜休憩,相互交流。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