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羽天油画展”在杭州开展

        作者:admin2025-11-28 09:18:38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桃子6》  尺寸 80x60cm  油画 2018

          在当下的艺术里,要想找到一张“没有企图心”的画,其实很难。

          大多数图像都在试图抓取你的眼球,输出尖锐的观点,或者制造某种视觉冲击。但看王羽天老师的作品,你感觉不到任何来自画面的“野心”。几枚瓜果,一块桌布,不讨好,不声张,只是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就像它们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独自静默了许久,等待着被偶然的一瞥所发现。而当你的视线与画面相触的那一刻,周围世界仿佛被瞬间“降噪”,原本浮躁的目光,也就这样不由自主地沉静了下来。

          这是一种很温柔的视觉体验。它不像是人眼在强光下看到的景象,倒像是透过一段泛着柔和哑光的旧时光滤镜,将现实那种尖锐的“确切性”,溶解在了一片含蓄的微光里;又或是在半梦半醒的恍惚中,那抹始终徘徊在视网膜上的温热残影。

          在这层含蓄的光色里,那些平日里原本清晰的边缘被温柔地包裹,生硬的转折也随之消隐。物体不再显露坚硬的锋芒,而是呈现出一种温润而敦实的质感。正是这种视觉上的“软化”,给人一种极大的心理抚慰——它不再强迫你去审视细节,而是邀请你感受氛围。

          这种特殊的氛围,并非源于什么深奥的理论,仅仅是来自王羽天个人的特质。

          王羽天说,自己是个很喜欢安静的人,喜欢安安静静的画画,画画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感觉。这种对“安静”的喜爱,让他在面对画布时,本能地回避了那些激烈的、富有侵略性的表达。他没有沿用西方古典绘画中常见的“明暗对照法”,那种通过强烈的明暗交界线来制造戏剧冲突和体积感的手段。而是采用一种更为内敛的“平光磨染”。

          光线在他的画布上不是从某个单一点直射而来的,而是像空气一样,漫射在画面的每一处角落,无声地渗透进物体的轮廓里。他耐心地用画笔反复打磨色彩的边缘,让形体与背景在交界处发生微妙的渗透。这种技法使得画面中的空气变得“粘稠”而具有质感,仿佛物体不是置身于虚空,而是沉浸在某种致密的介质之中。这并非单纯的视觉模糊,而是一种极具控制力的造型选择。他过滤掉了现实光影中那些嘈杂的、稍纵即逝的“噪点”,只保留了物体最恒常的体积与存在感。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平常的瓜果,褪去了“烟火气”,只留下了最纯粹、最敦实的“物”的存在。

          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称王羽天是“静谧之神”,这种静谧不是“困倦”,而是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庄严”。这种“庄严”,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氛围里,更随着画家日复一日的打磨,沉淀在了画面的肌理之中。

          若你凑近观看,会发现他似乎在有意剥离传统油画那种油润、光亮的物质属性。画面呈现出一种极具“粉质感”的哑光状态,色调多集中在高明度、低纯度的区间——淡粉、鹅黄、灰蓝与薄荷绿交织。这些色彩不刺眼、不喧哗,像是在古老墙壁上经历了时光冲刷的干壁画,拥有一种不反射任何喧嚣的、内敛的静气。

          这种特殊的画面质感,在他笔下的《桃子》系列中得到了最极致的体现。通常静物画表现水果,往往着力于表皮的光泽或水分的充盈。但王羽天避开了这种表象的描摹,转而去捕捉一种“触觉上的真实”。他用一种近乎抚摸般的笔触,堆叠出桃子表面那层细密的绒毛。这种“毛茸茸”的质感并不是浮在物体表面的装饰,而是从形体内部透出来的气息。

          驾驭这种微妙的哑光质感其实极难,稍有不慎就会显得粉气或单薄。但王羽天以严谨的造型能力托底,在这一层层薄雾般的粉质中,建立起了扎实的体积。他成功地去除了油画的“火气”与“俗气”,让这层轻盈的“粉”,拥有了一种安静而笃定的分量。这种分量感,不仅仅来自视觉的厚度,更来自画家对“物”的深层理解。

          在瓦尔堡的图像学视野中,艺术形象往往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情念形式”(Pathosformel),通过动态来传递情感的剧烈波动。而在王羽天的画布上,这种形式被反向内化,成为一种极度克制的“静默形式”。他笔下的静物,从一切约定俗成的艺术史隐喻中大撤退。它们不再是17世纪荷兰虚空派绘画中那些暗示“死亡”与“易逝”的道德训诫符号;也不同于塞尚试图通过几何球体来重建世界秩序的知性野心。在这里,物体从一切叙事功能和象征隐喻中解脱出来,彻底回归到了“物”本身。它们不再代表什么,它们只是它们自己,安安静静地在那里,确证着自己的存在。

          看王羽天的画,你不由得会想起另外一位喜欢用冷色调画静物的艺术家——莫兰迪(Giorgio Morandi)。但两者的“静”截然不同。莫兰迪的静,是枯涩的、形而上的,他画的是物体之间的“空隙”和结构的秩序;而王羽天的静,是温润的、可触摸的,他画的是物体本身的“体温”和生命的质感。如果说莫兰迪画的是时间的灰烬,那么王羽天画的,则是时间的血肉。

          这或许就是王羽天反复描绘这些瓜果的原因。

          王羽天老师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我的画没有非常大的主题,画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就是它的主题。”

          这就够了。在这个人人都急于表达、急于赋予意义的时代,他选择退回到画布背后,让绘画自己开口说话。没有什么宏大的叙事,也没有什么深刻的说教。王羽天不再向外寻找寄托,而是退回到这些最微小、最具体的果实里。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些触手可及的“实物”,才能在虚无的洪流中,给他提供一种最踏实的确定性。

          画如其人,安安静静,就好。

          (文/张泓)


          王羽天油画展

          开幕时间:2025.11.15下午15:30

          展览时间:11.15——12.15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浙江省油画家协会

          承办单位:之江ART

          展览地址:之江艺术中心(杭州市西湖区知音路18号)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