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牛克诚:以广大致精微,既深入毫发又放眼天地

        作者:牛克诚2025-11-18 08:45:50 来源:中国美术报

          《高卧安逸》 纸本设色  240cm×62cm  2025年

          作为一个展览,它呈现的一定是那些显性的东西。比如,一进入展厅,那500余幅作品映在眼前,人们无不为万鸣先生在承担繁重行政事务的同时,竟能创作出如此数量庞大、质量精良的作品而由衷惊叹。

          然而,那些展览之外、作品背后的支撑性的东西更值得追索,虽然它们不是直接展示在展墙上。当下,有不少刘万鸣的追随者和绘画爱好者都在学习他的风格。但为何许多人虽在形式上趋近,却总给人“貌合神离”之感?究其原因,恐怕在于他们未能真正触及刘万鸣艺术精神的内核。

          这种内核,源于刘万鸣独特的生命经验与文化积淀。他成长于淳朴的乡土环境,自幼便与自然亲密接触,与各种小动物和谐相处。这种源自天性的亲和力,使他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近乎心灵相通的关系。他的作品因此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情调以及山野间特有的生动氛围。在他笔下,那些小动物不仅是描绘对象,更是情感的寄托与精神的对话者。唯有长期沉浸于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度互动中,才能在笔墨间赋予生灵以鲜活的生命力——这不是技巧可以复制的,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流露。

          此外,刘万鸣的艺术格局极为开阔。一方面,他的工笔作品展现出极致的精微:造型严谨、笔墨考究、一丝不苟;另一方面,他又能在写意层面挥洒自如,意境磅礴、气象宏大。这种“精微”与“广大”的强烈对比,统一于他宏阔的艺术胸襟与强大的内在能量之中。正是这种罕见的综合能力,使他既能深入毫发,又能放眼天地。

          值得强调的是,刘万鸣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深具理论素养的学者。这一点常被业界所忽视。他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期间,同时开设两门课程:一门讲授中国古代画论与文艺理论,另一门则教授绘画基础技法。这种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与创作方式,在当今艺术教育界实属罕见——许多专攻理论的教师未必能动手实践,而专注创作的画家又往往疏于理论建构。而刘万鸣却在这两个维度上实现了有机统一,形成了他独特而标志性的艺术素质。

          当我们面对刘万鸣的一幅幅作品时,看到的不只是画面本身,更是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生命体验、学术修养与艺术理想。正是这些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力量,支撑起他在中国当代绘画史上的独特地位,也奠定了他作为一位标志性艺术家的坚实基础。本次展览,展示了刘万鸣40年的从艺历程,对于他而言,是一次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对于中国画坛而言,则让我们读到一个与物为春、艺理相融的典型案例。

          (文/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 )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