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校非遗美育传承的实践模式与效能评估——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

        作者:马瑞淇 孙清扬 叶淑君 葛镓硕 赵贝尔2025-11-06 10:13:53 来源:大河美术报

            【摘  要】本研究聚焦浙江万里学院,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其美育传承的发展路径,通过对课程建设、平台搭建、资源整合与校地协同等层面的分析,总结其在非遗传承中的实践路径和已有成效,进而提炼出同类高校可借鉴、可复制的实施方案,为高校非遗传承和人才培养提供新角度。

            【关键词】非遗;美育;传承;实践路径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领域”。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对非遗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浙江万里学院自2011年成立非遗工作室以来,开设多门非遗课程并举办系列非遗活动,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非遗美育实施框架。本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浙江万里学院实施非遗美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平台建设及校地合作等层面的实践,提炼可供参考的实践策略。

            非遗美育传承的

            实践内容分析

            (一)课程体系建设

            浙江万里学院通过分层、分类的课程设计,构建“兴趣启蒙—技能提升—创新实践”分级非遗课程体系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学院现开设剪纸、舞龙等9门非遗公共选修课,同时设置缠花、女红等10余项体验课程,联合各级学院将非遗融入比赛,实现非遗启蒙教育,目前累计覆盖学生约4500人次。

            课程内容上,学院依据非遗自身特色打造针对性课程,主要分为手工艺类实践教学和体育类素质教学。同时,学院将跨学科知识融入非遗创新课程,例如,在“纸笺加工技艺”课程中融入物理化学知识,在“竹编文化”课程中使用英语教学。这些措施增强了课程的跨学科性与文化承载力。

            (二)校地协同及平台搭建

            浙江万里学院不断拓宽实践范围,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非遗实践平台。在校内,学院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吴文化园等教学与实践场所;搭建浙江万里学院美术馆、鄞州民间艺术实践创作基地,为美育培育提供基础;链接社会文化资源,先后与宁波市剪纸协会、鄞州区民协等多家社会文化单位合作,设立宁波市剪纸艺术教育传承基地、鄞州区茶文化传播基地、四明王征南派内家拳传承教学基地,打造多元立体化体验模式和实践方式。

            此外,学院与宁海县梅林街道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基地,推动非遗美育范围向社区和乡村延伸。例如,在鲍家耷社区微改造项目中,师生共同参与“鲍爷爷的共享花园”公共空间设计,实现美育成果的社会转化。

            (三)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方面,学院联合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和地方专家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甬绣传承人陈爱娥、畲银传承人陈青华等通过工作坊、暑期实践等方式参与教学,各方合力保证课程专业性和传承准确性。同时,学院专门配备老师和学生社团负责教学活动规划、组织与管理,并在学生社团中指派助教协助老师开展非遗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

            非遗传承的落地效果分析

            (一)课程实施效果

            学校通过“以赛促学”“以趣带学”的模式带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督促学生考取相关专业证书、进行非遗创业立项等,形成“学习—实践—技能”的闭环。2025年全国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中,10余名同学获得初、中级茶艺师资格,10余名同学获得初级品茶师资格,茶文化高级班成员实现全员通过,将课程学习内化为实践技能。学院剪纸项目每年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在2023年乌马河·大学生剪纸大赛中获得银剪奖1名,在2024年乌马河·大学生剪纸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优秀奖各1名。与此同时,学生参与非遗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学科竞赛3项(其中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

            (二)平台运行成效

            依托数字化平台,学院在社交媒体上宣传课程、推广相关活动,并根据特色节气举办相应技艺大赛,利用线上评比和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扩大影响。2024年、2025年,中国茶文化高级班同学多次代表学校和协会参与市级、区级茶文化推广活动;2024年,宁波首届民间故事会演讲大赛中,团队成员参与组织并获成人组优秀组织奖。师生合力共同提升非遗技能的同时,不断向外展示非遗魅力,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提升学校美育知名度。

            (三)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播

            非遗美育的成效已不局限于校内,通过校地合作项目的实施,学院非遗美育成果逐步辐射至周边社区与乡村。非遗“春和景明”团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社交媒体进行文化宣传,提升了畲族非遗知名度,进而带动当地游客量增长30%。

            结语

            对浙江万里学院的非遗美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笔者认为,高校非遗美育传承可从四个方面推进:

            第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设计多样课程类型与内容,以满足多元需求;第二,搭建开放共享的实践平台,校内资源与校外基地联动合作,打造兼具内外优势的体验平台,形成“在内培育,向外输出”的培养格局;第三,健全校地协同发展机制;第四,高校主动加强与多方主体联动,共同营造非遗传承氛围。注重数字化技术运用,顺应时代发展特征,以社媒为载体开展宣传,提供便捷信息获取渠道。

            浙江万里学院通过课程建设、平台搭建与资源整合,形成了具有该校特色的非遗美育实践路径。未来,可以此为案例,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新实施策略,实现非遗美育在高校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万里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基于校地共建的非遗美育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876149)研究成果

            (作者均系浙江万里学院在读本科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