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跨媒介表达与创新素养纳入核心目标,为初中美术教学指明了改革方向。全球创客运动以项目式学习、动手创造、数字化工具运用为核心理念,与美术教育相契合。当前初中美术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从实际教学情况看,很多课堂仍依赖绘画等传统媒介,教学模式以模仿为主,评价也多侧重于技能熟练度。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跨媒介表达与创客教育的融合来解决。二者融合,理论层面,可丰富创客教育与美术教育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补充实践创新维度的内容;实践层面,能为初中美术教师提供教学策略与案例,助力突破媒介局限,提升学生跨媒介运用、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界定
创客教育源于创客运动,它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综合多学科知识,将创意转化为实体作品、数字产品或方案设计。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核心特质是实践性、创新性和协作性。比如,学生利用3D建模软件设计校园文创产品,并通过3D打印机制作实体模型,就是典型的创客教育实践案例。
跨媒介表达是指创作者根据表达需求,打破单一媒介(如绘画、雕塑、摄影等)的界限,融合两种或多种媒介特性,构建多维、立体的艺术语言体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常见的跨媒介表达形式有传统媒介的跨界结合(如水墨与拼贴的融合),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的融合(如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加工手绘作品图片)。
在初中美术课堂,以创客教育的项目式理念为框架,以跨媒介表达为核心创作方式,围绕校园文创、非遗传承、社会问题表达等具体主题,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完成创意项目,形成“创意—实践—表达”的完整闭环。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创客教育下的跨媒介教学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媒介、动手实践,并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尝试将水墨与数字投影结合时,会不断探索两种媒介的适配方式,逐步构建对这种跨媒介组合的认知。
“做中学”理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这一理论与创客教育的实践导向、跨媒介表达的动手创作特点高度契合。学生在切割材料、调试数字软件、组装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媒介运用技能,还能积累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实践经验。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指出,人的智能包含语言、逻辑、空间、音乐、人际等多个维度。创客教育的项目式模式为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比如,在校园吉祥物3D创作项目中,空间智能突出的学生负责建模,人际智能突出的学生负责团队协调,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优势。
创客教育下跨媒介表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积极探索:已有实践的亮点
数字媒介应用初现。现在部分学校开始引入数字绘画板、3D打印机等设备,在电脑绘画、创意设计等课程中尝试跨媒介创作。比如让学生先用手绘设计作品初稿,然后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色彩进行优化,或者用3D建模软件将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模型。这丰富了美术创作的形式。
校本课程初步开发。一些地区的初中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了“非遗+跨媒介”的创客校本课程。以苏州某初中的“苏绣纹样数字再设计”课程为例,学生用传统苏绣技法创作纹样,通过数字雕刻技术将纹样制作成文创印章,实现了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融合。
2.现实困境:应用中的核心问题
教师媒介素养与创客能力不足。大多数初中美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以传统绘画、工艺为主,对于数字媒介以及综合材料的运用并不熟练。而且,他们缺乏创客教育所需的项目设计和问题引导能力,在指导学生开展跨媒介创客项目时,难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3D扫描仪、数位板等数字设备,以及环保材料、特殊工艺材料等,大多集中在城市重点初中,农村或普通初中由于资金有限难以配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跨媒介表达的普及应用。
学生实践体验碎片化。初中美术每周只有1课时,而跨媒介创客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整实施。受课时限制,学生的创作大多停留在创意构思或半成品制作阶段,无法完整体验“从创意到成果”的整个创客流程,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创客教育下跨媒介表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课程设计:构建创客教育与跨媒介表达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关键。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以创客教育的项目化、问题化为框架,结合跨媒介表达的媒介多样性和表达多元性,构建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分层:聚焦核心素养
七年级学生处于基础层,课程应以媒介认知与技能启蒙为目标,让学生认识绘画、手工、雕塑等传统媒介,以及画图软件、剪辑工具等基础数字媒介的特性,掌握材料拼接、简单数字修图等跨媒介创作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媒介运用能力。八年级处于提高层,课程应以创意构思与实践为目标,围绕家乡文化表达、环保创意等具体主题,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手绘加动画、环保材料加装置等跨媒介组合,完成简单的创客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意转化能力。九年级为拓展层,课程应以问题解决与协作创新为目标,设置校园文创产品开发、社区公共艺术设计等真实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复杂的跨媒介创客项目。
课程内容整合:三大主题模块设计
传统媒介跨界融合:以初中美术教材中的绘画、工艺内容为基础,设计跨媒介项目。比如在水墨山水单元,设置“水墨+拼贴+拓印”项目,让学生先用宣纸绘制水墨底纹,再结合废旧报纸、树叶拼贴等山水形态,最后用颜料拓印细节,打破传统纯水墨创作的媒介局限,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传统与数字媒介融合:结合教材设计、电脑美术单元,设计传统元素数字转化项目。以民间剪纸单元为例,引导学生先用剪刀创作剪纸纹样,然后用手机扫描将纹样导入电脑,运用矢量绘图软件对纹样进行矢量图优化,最终制作成电子贺卡或文创贴纸,实现“手工+数字”的融合。
数字媒介综合创新:依托数字设备设计高阶创客项目。在三维设计单元中,设置校园吉祥物3D创作项目,学生先用3D软件进行建模,再通过3D打印机打印实体模型,最后运用AR技术为模型添加吉祥物动画、语音介绍等动态特效,实现“3D建模+打印+AR”的跨数字媒介整合,提升学生的数字媒介运用和创新能力。
2.教学实施:采用创客项目式教学模式
以创客教育的项目流程为脉络,在实施过程中,将跨媒介表达的实施分为“问题驱动—创意构思—媒介选择—实践创作—展示交流”五个环节,形成闭环教学模式。
问题驱动,确定项目主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提出真实、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需求。比如,针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如何用跨媒介创作,设计一套校园文创产品,展现校训精神与校园特色;针对环保问题,提出如何用废旧材料结合数字媒介,创作呼吁垃圾分类的装置艺术作品。
创意构思,形成设计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头脑风暴梳理创意方向,结合SCAMPER创意法,最终形成书面设计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项目目标、核心创意、媒介组合方案、分工安排、时间规划等。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关注学生方案中的逻辑漏洞,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完善方案。
媒介选择,匹配表达需求。教师引导学生遵循需求适配原则,根据创意核心选择合适的媒介组合。例如,要体现传统韵味,可以优先选择水墨、剪纸等传统媒介,并搭配数字优化;想体现科技感,可以优先选择3D建模、动画等数字媒介;需要体现互动性,可以结合AR、手工装置等媒介。
实践创作,解决真实问题。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创作,教师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当学生遇到3D建模比例错误等媒介技能问题时,教师可通过示范、微课等方式提供精准指导;当学生因创意无法落地而陷入困境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小组分工是否均衡,鼓励成员分享媒介技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展示交流,拓展创作价值。课程最后通过校园展览、线上展厅、社区展示等形式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媒介选择理由和问题解决过程,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展览可邀请家长、其他学科教师参与点评,拓展作品的社会价值。例如,优秀的校园文创作品可以由学校批量制作,作为校园礼品,实现从创意到实用的转化。
3.评价体系:建立完整评价机制
课程有必要打破传统结果导向的评价局限,构建符合创客教育与跨媒介表达特点的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创”。具体可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两个方面展开:
引入学生、小组、教师、校外等多元评价主体。学生自评中,学生通过创作日志记录跨媒介创作的全过程,然后对照自我评价量表进行反思,培养自我反思能力,清晰认识自己在创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互评中,小组内成员根据分工参与度、技能贡献、协作表现进行互评,强调团队共赢,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发现同伴的优势。教师评价聚焦过程表现与核心素养发展,而不只是关注单一的作品结果,重在全面了解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校外评价中,学校可邀请创客导师、艺术家等,从专业视角和社会需求层面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专业价值和社会意义。
采用质性、量化、档案袋等多样评价方式。质性评价重在通过创作日志、课堂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创意发展与能力提升过程。量化评价中,可采用星级评分制对三维指标进行打分,形成直观评价结果。档案袋评价偏向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草稿、半成品、最终作品、评价反馈等材料,建立个人跨媒介创客档案袋,纵向呈现学生成长轨迹。
结语
创客教育与跨媒介表达的融合,为初中美术教学突破传统局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路径。这一融合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跨学科的协同支持。笔者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技术的发展,创客教育下的跨媒介美术教学将更具活力,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强支撑。为此,学校应深化校企社协同,与创客空间、文创企业、非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共建跨媒介创客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作场景与专业指导,相关部门应建立区域性初中美术跨媒介创客资源平台,共享课程方案、技能微课、优秀案例等资源。
(作者张华芮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赵玲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