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老手艺焕发时代新光彩

        作者:王秀丽2025-10-30 08:41: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王秀丽  海南五指山

            我今年56岁,是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土生土长的黎锦手艺人。从11岁第一次跟着母亲学织锦算起,已经和黎锦打了40多年交道。

            我的母亲王玉梅,是村里有名的织娘。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就是母亲坐在黎族踞腰织机前,五颜六色的线在她手中穿梭,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筒裙和上衣。黎族没有文字,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祖祖辈辈的故事,就全藏在这经纬之间。母亲常说,黎锦是“穿在身上的历史”。

            受母亲影响,我也开始织锦,后来在一家黎锦公司做了十几年的打版师,专门负责设计图案。但我总觉得,这门手艺的根还是在乡村,在乡亲们的手中。

            2014年,我辞去公司的工作,回到水满乡,成立了自己的传习所。村里的织娘们看我做得不错,也想跟着干。于是我就把设计好的图案打成“版样”,分发给大家。她们在家里就能织锦,带娃、干农活也不耽误,织好了我再收回来,帮她们卖出去。

            2019年,我女儿也辞职回乡,我们娘俩一起成立了“锦家人”公司。我主要负责守住老传统,做原汁原味的黎族服饰;女儿脑子活,专门搞创新,把黎锦元素做成了年轻人喜欢的发箍、耳环、钥匙扣和时尚包等产品。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

            传承,光守着不行,还得向外传。这些年,我被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聘为农村办学点黎族织锦技艺专业课教师,前前后后教过的学生有两万多人。孩子们对这些五颜六色的图案很感兴趣,看着他们,我就看到了黎锦的未来。

            如今,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先后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南海工匠”“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这些荣誉对我来说,是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一辈子不长,能把织锦这一件事做好,让古老的手艺焕发时代新光彩、造福乡亲们,我就心满意足了。

            (本报记者  孙海天采访整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