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贾荣志 | 内外相应“生”山水

        作者:贾荣志2025-10-23 08:55:14 来源:中国城市报

          贾荣志甘肃麦积山写生  35cm×58cm  2025年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中国画以虚实相生的哲理思辨变“自然丘壑”为“胸中丘壑”,从而贯山川之形神。这同时说明了,艺术不是单纯描绘客观情景,亦不是单纯表现主观情思,而是面对自然景观,激荡情思,“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终化“胸中丘壑”为“画上丘壑”。

          写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实践,它能够加强对实景的表达,使画家能够观察并捕捉到所见事物的真实性。然而,写生作品也常常面临简单化和过度直白的问题,使作品变得稀疏乏味。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画家需要将内在的精神内涵和个人修养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实现从简单地模仿自然山川到创造内在构想的质性化飞跃。

          20世纪,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探索把写生与再创作相结合,最终超越了写生本身,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例如,李可染在1954年首次进行长途写生,开始了他山水画风格的转型。1956年,他再次进行长途写生,历时8个月,创作了近200幅作品,其中包括《万山红遍》和《漓江山水》等经典作品,将真实的风景与内心的情感完美融合。

          写生与“因心造境”在傅抱石和黄宾虹的作品中也相互辉映。傅抱石早年树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后来,他率领江苏省国画家进行长途写生创作,创作了充满创新精神、彰显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 “山河新貌”系列作品。黄宾虹一生游历半个中国,他的桂林主题画作区别于传统风景画,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他以独特的笔法和表现形式,强调了自己的审美观点,使各地特色的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变得更加精致、更加具有内涵。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心源,即画家的思想、意念、情感等。造化于外、心源为内,内外相融、发之于心,行之于笔、立之于象。黄宾虹说:“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容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所以中国山水写生不是以简单的再现为目的,而是强调作者与对象的互化而求心知。写生实为天人合一的再组与再造,是宏观性的天人交合的迹化。中国艺术旨在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可称之为心、情、意,所以画家在写生时的心境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便由此而生。

          实际上,中国山水画的真正魅力在于它充分传达的气韵,其灵感源自于大自然的独特之处。中国山水画中的气韵情感不是靠繁杂的细节和复杂的结构图来表现,而是借助画面上的留白来引发观者的联想和共鸣。这种留白并非常规意义上的空白,而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存在,是灵气在画面中的荡漾和流动。

          中国山水画领域里有一句古训:“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句话强调了画家不仅要注重画面的细节,还要善于在画中留白,脱略形迹,让观众能够充分感受到景色的气韵和内涵。

          另外,画家的审美观是作品的灵魂,其源于画家对美的独特理解和习俗。画家固然应该关注自然之美,但也要将自己的审美观融入到山川树木的描绘中,要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古人所言:“画水不画湿,画山不画坚。”这就突出了独特的绘画审美观。在构思及创作中,画家应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审美观来塑造作品。

          着眼当代山水画创作,富有创新精神是一个重要特征。画家不应只遵循传统的技法和题材,而应勇敢地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题材,以适应当代社会和观众的需求。画家需要不断探索,守正创新,发展山水画的新面貌,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