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文化承载着工匠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职业精神与文化传承。它强调“以技立身、以德润心”,以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追求卓越为核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劳动创造之中。工匠文化的培育不能仅靠理论灌输,而需通过实践训练实现“知行合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文化的塑造与传承不仅关乎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
技能淬炼,构建工匠文化的精工模式
《考工记》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刻揭示了工匠文化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无论是传统手工艺人还是现代产业工人,技艺的精湛都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
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传统工匠技艺是工匠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经验。一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优化和升级,使其在效率和精度上得到提升;二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技艺进行记录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比如,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借助3D打印技术,将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完善实践训练体系。完善的实践训练体系是技能淬炼的关键。这一体系应涵盖从基础技能训练到高级技能提升的全过程。在基础阶段,注重对工匠基本功的培养,如精准的操作、规范的流程等;在中级阶段,通过项目式训练,让工匠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解决复杂问题;在高级阶段,鼓励工匠参与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培养其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践训练体系应注重个性化培养,根据每个工匠的特长和兴趣,为其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充分发挥其潜力;还应推行“师带徒”传承模式,由资深工匠带领年轻员工进行技术攻关和工艺创新。
精神内化,打造工匠文化的价值生态
工匠文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内化。如庖丁解牛般“技进乎道”,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展现了专注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内化体现在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追求中,是“匠人精神”与“君子之道”的结合,展现了德艺双馨的工匠品质。
培养质量意识。质量是工匠文化的灵魂,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实践训练中,应将质量意识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质量检测机制,让工匠时刻保持对质量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开展质量意识教育活动,引导工匠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将质量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比如,在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工匠们在生产过程中会进行多道质量检测,确保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最高标准。
塑造敬业精神。敬业是工匠文化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为工匠对工作的热爱、专注和执着。在实践训练中,通过讲述工匠故事、树立榜样等方式,激发工匠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同时,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工作平台,为工匠和技能大师提供独立的工作空间和资源支持,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更加专注于工作,不断追求卓越品质。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可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比重,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从业者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比如,在医疗行业,通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引导医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创新激发,培育工匠文化的发展动能
唯有在实践训练中扎根,在时代发展中创新,才能让工匠精神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正如《诗经》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文化的生命力,正蕴藏于这份对完美的永恒追求之中。工匠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以创新激发其新的生命力。
引领技术创新。通过开展技术改造、工艺革新等项目培养工匠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为工匠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和资源支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技术攻关实验室,让工匠能够参与到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组建“跨界研发团队”,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建立“技术翻译官”制度,促进不同领域专业对话,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与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文化创新。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文化创新。在实践训练中,应注重对工匠文化的挖掘和创新,结合时代特点和企业需求,赋予工匠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将工匠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匠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工匠文化节、设立工匠日等活动,增强工匠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工匠联盟、国际技能合作项目等平台,吸收全球先进经验,提升中国工匠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强化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工匠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训练中,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工匠文化的塑造与传承提供支持。建立工匠技能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学历和资历限制,以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为评价标准,激励工匠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同时,完善工匠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工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工匠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罗宇强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丁丽丽、兰海貌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学讲师。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三服务四衔接五贯通”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编号:GXGZJG2022A02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