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藏养藏”未尝不可

        作者:钱国宏2025-07-07 09:02:34 来源:美术报

          收藏,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无论是古代的王公贵族,还是现代的普通百姓,收藏都承载着人们对历史、艺术、文化的热爱与追求。然而,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繁荣,一种被称为“以藏养藏”的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以藏养藏”,即通过出售部分藏品来获取资金,进而购买更多或更优质的藏品。这一做法在收藏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笔者涉足收藏领域数十年,初涉阶段为“盲藏”,收藏没有体系和目标;中期开始便分门别类有了体系;近年来则走上了“以藏养藏”的路线,将多余、重复的藏品变现或与全国藏友交流其他藏品。因此,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讲,我是支持“以藏养藏”的。当然,我仅是从收藏实践层面来讲,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以藏养藏”现象也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首先,“以藏养藏”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收藏者的资金和精力是有限的,通过出售部分藏品,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具价值的藏品上,从而实现收藏品质量的整体提升。

          其次,“以藏养藏”有助于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收藏市场的繁荣离不开藏品的流通。如果所有收藏者都一味地囤积藏品,而不进行买卖,那么收藏市场将失去活力,藏品的价值也难以得到充分体现。通过“以藏养藏”,收藏者不仅能够优化自己的收藏,还能够促进市场的流动性,推动收藏市场的良性发展。

          再者,“以藏养藏”也有助于收藏者个人能力的提升。收藏不仅仅是简单的购买和保存,更是一种需要专业知识、市场洞察力和决策能力的活动。通过不断地买卖、交换,收藏者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市场判断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收藏者更好地进行收藏活动。

          放眼国内,收藏界“以藏养藏”的典范非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和收藏家张大千莫属。张大千早年家境贫寒,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促使他开始了收藏之旅。最初,他通过临摹古画、出售自己的作品来积累资金,进而购买古代名画。随着收藏的深入,张大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收藏体系,并在收藏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张大千的收藏并非一味的囤积,而是通过不断地买卖、交换,优化自己的收藏品。他曾多次出售部分藏品,用以购买更为珍贵的艺术品。例如,他曾出售一批明清画作,转而购得一幅宋代名画。这种“以藏养藏”的策略,不仅使张大千的收藏品质量得到了提升,也使他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更多的灵感与资源。

          有人认为,“以藏养藏”背离了收藏的本质,使收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投资行为。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收藏的本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

          在古代,收藏往往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其主要目的是展示财富和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收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行为,其目的也转变为对历史、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收藏的经济属性日益凸显,收藏者不仅追求文化价值,也关注藏品的经济价值。这种变化并非对收藏本质的背离,而是收藏活动在新时代的自然延伸。

          “以藏养藏”现象的出现,正是收藏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它既保留了收藏的文化属性,又融入了经济理性的考量。通过“以藏养藏”,收藏者不仅能够实现个人收藏的优化,还能够为社会的文化传承作出贡献。因此,将“以藏养藏”视为对收藏本质的背离,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因此,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以藏养藏”现象。对于收藏者而言,只要在收藏过程中保持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尊重,通过“以藏养藏”来实现收藏的优化与提升,不仅无可厚非,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对于社会而言,“以藏养藏”现象的存在,也有助于推动收藏市场的繁荣与文化的传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7(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