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化老兵”何新年:透过文物读懂中原

        作者:陈关超 张莹莹2025-05-15 07:37: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何新年近照   受访者供图

          “自从20世纪90年代当过文化局长后,我对文化的热爱就怎么也扯不断了。”在河南文化领域,何新年是一位深耕多年、成果丰硕的“文化老兵”,担任过县长、书记、副市长、副局长、巡视员等职,但当“文化局长”的经历,最让他感到自豪与怀念。今年初,何新年推出新作《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提出“透过文物读懂中原”,再次引发文化界关注。

          自20世纪90年代初踏入文化领域工作以后,何新年的职业生涯便与文化服务紧密交织,历经多个岗位,始终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他从基层起步,曾担任平顶山市文化局局长、党委书记,彼时便展现出对文化工作的热忱,积极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遗余力。此后,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他都将文化建设视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工作的十余年里,他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添砖加瓦。在每个岗位上,他都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愈发深刻、深厚。

          退休后,何新年带着相机行走河南,寻访博物馆、纪念馆、古遗址、古建筑,笔耕不辍,出版了《行走中原》《河南行知》《聆听古城》等作品,每一部都是他对文化深度思考与探索的结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对地域文化、历史文明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流淌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河南有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5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数字背后有许多亟待讲述的故事。“这些带着原始密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载体如同一处处醒目的地标,为解读源远流长、绵延不息的中原文化作了最好的注脚。”何新年说,中原大地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堪称何新年文化探索道路上的巅峰之作。他耗费多年心血,实地走访百家博物馆。正如知名藏书家、文化学者韦力所点评:“新年先生费多年之力,一一探访河南省境内的百家博物馆,他将自己的观感及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提纲挈领地介绍每家博物馆。”

          在书中,何新年以独特视角,围绕各馆“镇馆之宝”,串联起中原文明发展的脉络。从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到商周青铜重器,再到楚文化遗存、明清珍宝,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纸上博物馆之旅”。比如,在解读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洛阳博物馆的泥塑佛面像、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刻辞卜骨等文物时,何新年不仅详细介绍文物本身,还融入参观路线、展品亮点及历史背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每篇文章都有配图,这些图片拍得很专业,展现了文物的细部,在书中就能尽览河南各家博物馆特色文物之美。”很多读者在看到书中600余幅高清图片时都深感佩服。这些图片精准捕捉了文物细节,无论是青铜器上的繁复纹饰,还是陶瓷器的细腻质感,与文字相得益彰,让读者通过阅读就能领略博物馆文物的独特魅力。

          “寻访过程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经历。”何新年说,早年博物馆对拍照的限制很多,而如今,普通观众参观博物馆就能轻松记录文物之美,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博物馆管理理念的更新与文化传播意识的增强。

          对于当下博物馆的发展,何新年认为,不少博物馆改变了过去单向输出知识的方式,如今借助文创、数字化、沉浸式展览等手段,让文物“活”了起来,比如洛阳古墓博物馆的沉浸式剧本杀、郑州博物馆的AR文物复原等举措,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他建议博物馆进一步加强研学活动,开设文物修复体验、考古模拟等项目,让观众亲身参与,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厚度;推出主题式观展路线,如“青铜器之谜”“唐代生活指南”等,激发观众的探索欲;还可联合学校开发课程,让博物馆真正成为“第二课堂”,助力文化传承与教育。

          《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出版之后,何新年又开始了“寻访河南百家古建筑”的创作。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充实的文化新旅程。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