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景德镇陶瓷书法访学手记

        作者:彭庆阳2025-03-26 09:15: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阳春三月,笔者随景德镇陶瓷书法专题访学班前往“千年瓷都”,开启了一场瓷文化溯源及陶瓷书法探索之旅。

            史称“昌南”的景德镇,在北宋时期因所产青白瓷质地优良,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被朝廷以皇帝年号“景德”赐名景德镇,并在此设置官窑。以皇帝年号直接来命名一个地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如此殊荣也再证其千年瓷都、中国瓷都、世界瓷都的“瓷都”之身份。

            有人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当地博物馆。来景德镇访学,第一站必然要去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打卡。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馆最早、藏瓷丰富的唯一一所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其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蕴含不少陶瓷元素:整体外观设计灵感来自拉坯工艺,远远看上去像一双“拉坯成型”的大手托起一件精美的陶瓷器型;大厅形似圆形窑,而连接各层之间的通廊犹如古代烧瓷用的龙窑,在如同陶瓷裂纹釉开片的玻璃幕墙辉映下,充满着鲜明的瓷都特色和时代气息。

            在展厅内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笔者一边挪着寸步向前走,一边品味着不同时期、不同器型、不同工艺的瓷器;由馆内序厅开始漫步在各个展厅,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从明代到清代、从民国时期到现代,最后进入到当代陶艺创作展厅。琳琅满目的瓷器,或釉上彩、釉下彩,或雕塑瓷,或高温颜色釉,几乎涵盖了景德镇陶瓷史中各时期的代表品种,不由让人想起清代诗人吴铭道对景德镇瓷器的盛赞:“雨过天青翠欲流,不须大邑向人求。出新柴汝官哥后,玉色郎窑仿定州。”一路走来,追寻陶瓷发展历史的足迹,穿越千年窑火,步入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70多年现代陶瓷生产史”的历史长卷,让我们对景德镇的“瓷都”“瓷业”“瓷器”“瓷工”等概念有了一个概括而又全面的认知,让人不禁发出“一部陶瓷史,半本景德镇”的感叹。

            景德镇从明代开始便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的重镇,正谓“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漫步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到处是瓷,路灯是陶瓷做的,路边花坛镶嵌的是陶瓷饰品,甚至店铺招牌上也是陶瓷字样。或是那窑房遗址,触摸着经高温历练而敷有“窑汗”的红砖,所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给人窑火不熄的印记。甚至那些在大街上来往穿梭的骑电车的,当地朋友说,随便碰上一个,有可能就是个制泥、拉坯、雕刻、填泥、烧制、打磨等方面的师傅。“一方瓷土育一方瓷艺”,在这块为瓷而生、因瓷而兴的土地上,陶瓷元素随处可见,处处都是陶瓷文化的“活态展陈”。甚至,我觉得这风里、雨里都弥漫着陶瓷艺术的气息,让人可触可感,不仅现实中随处可以“碰瓷”,而且竟连睡梦也如深夜绽放的瓷器,如诗如幻,精致而神秘。

            虽然我们是为体验陶瓷书法而来,但一踏上这片千年瓷都的土地,就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似乎忘却了最终的目的。其实,不管是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进行参观访学,还是漫步在大街小巷里呼吸着瓷土气息,都是一种学习,潜移默化地感受着陶瓷艺术的魅力,从而为下一步的陶瓷书法创作营造心境、打下基础。这犹如善泳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游泳技术,还“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苏轼《日喻》)。要不,光有技术而不识水性也只能“望洋兴叹”,不敢弄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书法是一门诉诸直观感性的艺术,其书写的物质材料对书法的表现性有着直接影响。比如刻在龟壳和兽骨上的甲骨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钟鼎文,还有镌刻在石头上,书写于陶器(陶瓷)、简牍、绢帛上,到后来大量书写于宣纸上的各种文字样态。可以说,这些书写的主要载体和媒介,承载着书法家的才情和心血,为中国书法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生命。说到陶瓷书法,它也历经了数千年的洗礼,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比如可视为陶瓷书法起源或最初形状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符,到汉代翻模生产瓦当上的装饰文字,再到唐代直接在陶瓷器皿上的书写。由于大唐盛世不仅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高峰,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因此这一时期的“陶瓷书法”得以真正发展成熟起来,成为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经过一代代陶瓷匠人的传承及专业书法家、文人墨客的参与,陶瓷书法不断散发出新的光芒。

            “陶瓷书法是最古老的话题,却是最新的课题。”今天的陶瓷书法,就是以瓷器为载体,运用陶瓷颜料进行书写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它既有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活力。由于陶瓷媒介本身的特殊材质,以及不同器型所形成的独特章法布局,还有烧制过程中自然的窑变,让陶瓷书法达到了其他材料书写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以陶瓷作为载体进行书法创作,让同为国粹的两种艺术语言在激烈碰撞中又温柔地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由“各美其美”进入到“美美与共”,形成一种全新的、充满创造力的艺术。陶瓷书法是在“以新的形与色写出自己的世界”(鲁迅语),也是在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华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我们来到方旬陶艺工作室,在专业师傅的指点下,蘸着颜料,开始在不同器型的素坯上进行釉下青花的书法创作。这种釉下青花,就是用青花颜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进行书写,然后由作坊的师傅给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后一次烧成。烧制后的瓷器表面光亮柔和、晶莹透亮,平滑不凸而不易磨损、永不褪色。难怪当地陶瓷师傅说,“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然陶瓷可与地球同在。由于陶瓷书法是源于窑火的艺术,对于书写者来说,有着更多、更高的艺术和技法上的要求。毛笔的软与素坯的硬、颜料的水与坯胎的“火”,还有蘸料行笔过程中的涩笔、粘笔,“碰瓷”书写难免“奇怪生焉”。然熟能生巧,渐渐地,颜料、素坯皆能为我所用,从而进入正常的书写状态。不经意间,瓶瓶罐罐还真写了不少,看上去蛮有成就感。据现场的工坊师傅说,釉下书法的魅力就在于烧制后的未知效果。所谓的未知效果,是说在后期的烧制过程中,瓷器器型及表面釉色都存在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如《稗史汇编》写道:“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这种窑变的结果不管是窑病,还是窑宝,都让人充满着期待。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这座以“瓷”闻名于世的城市,往往让游客感叹,在景德镇真的没有人能空着手离开。对于我们来说,通过这次陶瓷书法专题访学,在没有“空着手离开”的同时,也留下一个书法爱好者对汉字的敬畏、对陶瓷文化的礼赞。我们也看到了这座城市正在用小写的“china’(瓷器)”讲好大写的“China(中国)”的文化自信故事,以独有的方式为“何以中国”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