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画家吕十锁生肖蛇绘画作品
蛇,如果从阴冷的草丛或水泽中游到人的身边,谁不悚惧呢?特别是上古时代处于原始生活状态的人,因为怕遇到蛇,出门前要占卜会不会遇到蛇,他们互祝平安,说的也是不要遇到蛇。那个时候的文字中还没有“蛇”这个字,罗振玉从商代甲骨文中找到依据,分析甲骨卜辞中大量的“它”“它,亡(无)它”或“它,不它”词例,认为这个“它”字就表示蛇,“无它”即为出门平安。然而,这样一种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动物,却被古人用于表现创世大神女娲的形象。
2000多年前,屈原提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天问》)的问题,可见当时女娲造人、化生万物的神话传说已经流传。女娲的奇异神变之体,又是谁制造的?彷徨山泽的屈原没有站在诸子百家对天地人生的思辨高位,而是以个体的生命和情感体验向苍茫天际发问。他的询问,也引来后世很多角度的解答。在汉代之前的典籍中,对女娲形象的描述比较模糊。到了西汉末年,《列子》卷二《黄帝篇》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在这段描述中,伏羲与蛇身人面的女娲并列出现,且都是非人之状,虽有人面,却是牛首虎鼻。东汉文学家王逸对《楚辞》的注本则表述为:“传言女娲人头蛇身。”
据闻一多考证,蛇被幻化成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经历了“人的拟兽化”和“兽的拟人化”两个阶段。在有关女娲形象的描述中,集合了人面和牛首、蛇身等人与兽的形象元素。《山海经广注卷》十六引《河图挺佐辅》中还增加了“宣发”,也就是黑白相杂的头发,只有对人的毛发才会表述为“发”,所以女娲以及和她相貌相同的伏羲,都是人和兽结合的形象。不过,蛇身、牛首、宣发的女娲图像并没有在目前出土的考古资料中发现。在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书上和战国曾侯乙墓漆器上,虽有人首蛇身、兽首蛇身的图像,但关于被描绘者的身份,学界众说纷纭,并未有确为女娲的定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字形帛画的顶部,正中的人首蛇身像,被郭沫若、李福清、过文英等学者认为是最早的女娲形象。根据目前考古发现所提供的资料,结合文献记载的支撑,马王堆帛画中的这一人首蛇身像可以看作是女娲单身形象的开端。人首蛇身的女娲形象,也出现在位于洛阳的西汉中后期的卜千秋壁画、浅井头壁画和烧沟61号墓壁画上。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时期的武梁祠画像石中,还并列对称出现了另一个人首蛇身的仙人。到了东汉,二仙人下半身蛇体交缠状的画像流行于画像石题材中。
蛇体交缠的二仙人像,符合神话中关于伏羲、女娲“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的描述。在汉代以前,伏羲、女娲的传说已盛行于南方,但伏羲、女娲在绝大多数先秦典籍中并不被并列提及。根据闻一多考证,伏羲、女娲都是活跃在长江流域、以大蛇为图腾的部族首领,以伏羲和女娲为首领的族群联盟以后,二位神仙的传说融入华夏文化,在荒古时代图腾文化的神话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到汉代时,二位神仙的名字并列,只是开始并不明确表明亲属关系,东汉时期才有“兄妹说”“夫妻说”的祖先神话和“二皇”创世神话。女娲作为创世大神的形象从模糊到清晰,人首蛇身且交尾是保留时间最长、最为经典的图式。隋唐以后,蛇身的女娲像渐少,图像中位居中央的女神逐渐显示为至尊的贵妇形象。
蛇之所以演变成创世之神的躯体,可能是我们的先民潜在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先民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蛇具有冬眠和蜕皮两个习性。严冬中僵死的蛇在春回大地时的复活,周而复始蜕皮后的生长,促使人们由对蛇的恐惧而形成矛盾而神秘的神蛇信仰,反映了古代先民在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对于特定对象的恐惧、神秘和敬仰等情感。蛇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形象演变,让我们可以此为契机,从半壁图画、器物纹饰或墓室冥幡上面,看到中国古代某个阶段不同部落、氏族之间的联盟和战争史,以及某些民族的文化融合史。
这一精神信仰从诞生到发展的漫长演变过程中,也蕴含着古人对物质世界规律和秩序的思考与价值追求。蛇崇拜的原初意涵源于与人类生育、繁衍有关的生殖崇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抵御自然界危害的能力增强,蛇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在整个蛇文化的发展演变中,不同时期、不同信仰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往往会使其形态发生变异。
从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体系中人蛇一体的形象,到后世接近世俗审美的美貌贵妇,从神秘的创世女神到弥漫着“妖气”的蛇女,再到被赋予更丰富情感和美好品质的蛇仙,蛇的形象逐渐向世俗化发展。其典型例子就是“白蛇传”传说,白蛇在故事的萌发期是一个妖异的蛇精,到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已变成了蛇仙,不但形貌姣好,且智慧坚贞,散发着世俗生活的美好气息。这一蛇的形象也成为现代戏剧、影视和动画作品中的重要来源和参照。“白蛇传”的经典故事在当代文学艺术作品的演绎中,让世俗化的白娘子和小青形象,通过现代或后现代特征的叙事,进一步还原到人的本质特征。
蛇,因为被人赋予的不凡神力与长寿吉祥的文化属性,还以更丰富的创新形式呈现,比如现代装饰图案、娱乐游戏等,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的契机。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