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个未能了却的心愿 徐悲鸿的未竟之作《鲁迅与瞿秋白》

        作者:刘名2025-03-23 00:23:33 来源:美术报

            (1/2) 徐悲鸿 鲁迅与瞿秋白(瞿坐) 62×46cm 纸本 碳精条 1951年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2/2)徐悲鸿 鲁迅与瞿秋白(瞿站) 63×48cm 纸本 碳精条、水墨 1951年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在徐悲鸿纪念馆一间复原的画室里,有一张徐悲鸿生前没有画完的油画,画中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巨人——鲁迅与瞿秋白。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生前不止一次地讲述过:“《鲁迅与瞿秋白》是悲鸿1950年就开始着手创作的一幅油画,因为十分敬重鲁迅与瞿秋白,所以徐悲鸿非常想画。可是他当时身体一直非常不好,高血压很厉害,让他无法安心作画。他还担任着新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的职务,工作十分繁重,也使他根本没有多少时间作画。他虽然始终没有停下画笔,但大多是素描和国画,他已经有整整十年没有创作过一张完整的油画作品了。他说他生命中最好的油画都还没找回来,他哪里还有心情再画呢,他跟我讲这话的时候,声音很悲哀的。他还对我说,他年纪大了,身体还有病,要画出大幅油画也很不容易。为了完成这幅构思多年的大画,悲鸿还专门向瞿秋白夫人杨之华、鲁迅夫人许广平和鲁迅的弟弟周建仁小心求证,对鲁迅和瞿秋白的衣着、性格、表情及生活习惯动作等做详细了解,画了多幅素描草稿,但因身体原因,油画没有完成。”

          1953年9月26日,噩耗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而至,因突发脑溢血,徐悲鸿倒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工作岗位上。随着徐悲鸿的英年早逝,《鲁迅与瞿秋白》这幅他一直想画完,也已整整画了三年的油画成了未竟之作,也成了徐悲鸿留下太多的遗憾之一。

          当我们把目光凝注在白色画布上已经用明快的线条粗粗地勾勒出基本轮廓的《鲁迅与瞿秋白》,虽是未竟之作,但我们还是十分清晰地捕捉到两位身穿长衫、一根烟、一支笔、瘦弱而坚强的文化巨人眉下眼神间忧国忧民的灵魂、在失望中寻找希望并看见希望的坚毅。瞿秋白说过,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鲁迅说过,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与瞿秋白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曾叹服于瞿秋白对自己杂文的评价,把他当作生平知己,题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生秉持英雄侠义和知音情怀的徐悲鸿,一向追慕鲁迅与瞿秋白之间那种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知己”关系。时间似乎凝固在徐悲鸿作画的瞬间,两位穿长衫的文化人,栩栩在徐悲鸿画笔之下游走的线条,目光平和而忧郁,简单而深邃……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徐悲鸿、鲁迅、瞿秋白有过交往。徐悲鸿十分推崇鲁迅,作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与鲁迅有着一致的思想情怀和相似的文艺主张,因而在三四十年代就把鲁迅引为同道中人,表现出对鲁迅强烈的认同感。他大力支持和倡导鲁迅提倡的新兴木刻运动。1936年2月上海举办的苏联版画展览会,就是徐悲鸿1934年5月在莫斯科举办画展的交换而引进的。鲁迅为此版画展撰写《记苏联版画展览会》发表在《申报》上,徐悲鸿撰文《序苏联版画展览会》,在文中盛赞鲁迅与郑振铎合编的《十竹斋笺谱》。1946年徐悲鸿执掌国立北平艺专后,亲笔誉录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贴在学校教学楼的大厅内,后又录写作为座右铭一直挂于自家书房中,时时自励,与自己朝夕相伴。这与徐悲鸿早年南京傅厚岗居所“危巢”中悬挂的字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前后相应,即是他“出污泥而不染”的执拗个性的写照,也是他“襟怀孺子牛”的宽阔胸怀表白。1953年周恩来参观徐悲鸿遗作展时,站在这副对联前说:徐悲鸿便有这种精神。

          “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瞿秋白的一生短暂却震撼,他的高节和儒雅从容给世人留下一个未曾远去又值得深思的背影。徐悲鸿对瞿秋白的崇敬之情延续到他的家人。每年清明节,廖静文及家人都会去八宝山的墓地给徐悲鸿和瞿秋白扫墓。

          真正的大师都是孤独的,晚年的徐悲鸿要画出孤独与孤独的欣赏,是否也蕴含着渴望被理解的初衷?

          廖静文在悲痛中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后半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徐悲鸿了却生前的遗愿,同时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他的作品,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她想替徐悲鸿完成《鲁迅与瞿秋白》这幅油画画作,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自己不能亲手替他工作,徐悲鸿的学生虽然很多,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学生能代替他或是敢代替他的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廖静文再三权衡之后,决定找徐悲鸿的学生蔡亮来完成这幅油画。

          蔡亮,福建厦门人,是徐悲鸿的高足,很受徐悲鸿赏识。1950年春蔡亮从重庆跑到北京想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他拿着自己的一些速写作品跑到徐悲鸿东受禄的家里拜访,其扎实过硬的速写功力被惜才如命的徐悲鸿一眼相中,故而顺利录取。从此在教室和徐悲鸿家里,蔡亮都会受到徐悲鸿的亲自教诲。而蔡亮也不负徐悲鸿的厚爱与期望,聪明好学,其素描及艺术造诣是被大家公认的。1950年徐悲鸿创作油画《毛主席在人民中》中,画中的小警卫员就是以蔡亮为模特儿。

          为什么要请蔡亮,廖静文说:“悲鸿很看重蔡亮,说他画得很好,脑子灵活又有才气。悲鸿画画的时候,有时也会让蔡亮打打下手。1953年,悲鸿创作《鲁迅与瞿秋白》,需要放大画稿到画布上去,因为身体不好,都让蔡亮周末到家里帮他放大画稿。现在馆里这幅悲鸿没能完成的遗作《鲁迅与瞿秋白》,白色画布上用木炭条勾画的线稿,就是当年蔡亮帮助悲鸿放大的。”

          正是因为徐悲鸿对蔡亮的赏识和信任,廖静文才做出让蔡亮补画的决定。

          蔡亮因历史原因被下放到陕北磨炼,后回到江南,供职于浙江美术学院。1994年廖静文找到蔡亮,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当得知师母廖静文的心愿后,虽然忐忑,但蔡亮还是应允了师母的邀请,答应退休后来京完成恩师徐悲鸿的遗作。然而不幸的是,第二年蔡亮因心脏病突然去世。

          把《鲁迅与瞿秋白》这幅画画完,成了徐悲鸿未能了却的一个遗愿,帮助丈夫完成这个遗愿,也成了廖静文这一生未能了却的一个心愿。

          凝固在徐悲鸿草图上的素描底稿《鲁迅与瞿秋白》,走过岁月沉浮,至今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徐悲鸿纪念馆。而那幅画板上没有完成的油画,和画板边上钉着的鲁迅与瞿秋白的照片及画稿旁徐悲鸿的亲笔字条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刘名(徐悲鸿纪念馆研究馆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