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江南私家园林植物的空间美学

        作者:刘佳璇2024-12-18 08:49:51 来源:大河美术报

            苏州拙政园

            【摘  要】江南私家园林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同山水画一样有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审美特征。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特征和意境的构造离不开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一方面,植物通过配植(孤植、对植、丛植、群植),与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水池等相互映衬形成物质上的空间美;另一方面,植物通过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精神上的空间美。物质上的第一空间和精神上的第二空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最终构成了园林的第三空间美。

            【关键词】 园林;植物;审美特征;第三空间

            西方学者爱德华·索亚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他认为,第三空间是处于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中间空间。江南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其设计不仅美于布局、美于章法,且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观和人生观,集林、宅、园为一体,具有可行、可游和可居的特点。它以建筑为筋骨,以假山、水池、植物为血肉,组成了不同的园林空间,构成了不同的空间美。植物因其本身的物质特性以及审美内涵,在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构成上必不可缺,进一步表现出了索亚第三空间的审美特征。

            索亚的“第三空间”概念

            传统的二元论把空间分为物质空间和思维空间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并且认为这两个空间非此即彼,不会混淆和融合。事实上,空间的复杂性绝非二元对立这样简单。索亚依据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试图打破传统的空间二元对立思想,构建更具多元性、开放性的空间。索亚认为,第一空间是作为经验和感知的空间,是能被感官和科学实验直接把握的空间,例如建筑、城市、国家等。

            第二空间是第一空间“强制客观性”的反面,是表征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乌托邦空间,是作为主体集中精神构想的空间,而不是感官可以感知的空间,可以说是想象、精神、主体、艺术的空间。

            第三空间认识论是对第一、第二空间认识论的解构和重构。索亚认为,第三空间无所不包,它是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体、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要素不一而足的汇聚。因此,第三空间是建立在生活空间和想象空间之间,类似于集合论的交集。

            索亚汲取亨利·列斐伏尔物质的“感知空间”、精神的“构思空间”、鲜活的“表征空间”提出空间的三元辩证法后,福柯的“他者”又完善了空间的三元辩证法,明确了第三空间的美学特征。在索亚那里,空间和时间一样,不是静止的、孤立的,是运动的、开放的,表现出了鲜活性、包容性、开放性、辩证性、运动性等审美特征。

            索亚提出的第三空间认识论突破了传统的二元空间认识论,对我们认识空间提供了新的思路。以索亚的空间划分为角度认识江南私家园林植物在空间构成中表现出的三重空间的审美意蕴和审美特征,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园林的美学意趣,为当下城市美学的建构打开新思路。

            园林植物中的客观和主观

            江南私家园林不仅凝聚了良工巧匠的智慧,还蕴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诗词歌赋中的审美意蕴、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等,植物作为江南私家园林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同样形神兼备。

            一方面,植物作为可感对象,对园林物质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江南私家园林依据植物颜色、高低、味道、功用等特性进行配植,空间上表现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时空连续性的审美特点;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栽培历史悠久,人文精神便与植物交融,使植物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审美文化意蕴。江南私家园林中,植物不仅构成了园林的物理空间美,还因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构成了园林的精神空间美。

            ☆植物构成的客观空间

            江南私家园林中植物的造景对园林客观空间的形成非常重要,造园者利用植物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物理特征,使园林空间有效缩小或扩大,最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组合。

            拙政园中的玉兰堂采用了对植的手法,栽种了一棵玉兰和一棵桂花,二者一大一小、相互映衬,打破了空间的单调感,呈现出疏密得当的效果。玉兰和桂花的开花时间不同,玉兰于春季开花而桂花于秋季开花,使整个空间表现出运动的特点。

            拙政园的涵青亭周围植大型乔木,亭前水池群植荷花,荷花与广阔青草相连接。大型乔木代替了青砖黛瓦,不仅使涵青亭形成了一个单独的空间,而且与天相连接形成垂直的空间。涵青亭中的植物栽种使亭内视野开阔,吸引了游客注意力,从而起到强调空间的作用。

            留园的古木交柯种植了一棵柏树、一棵山茶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两棵树木以南墙为背景,配上“古木交柯”的牌匾和靠墙花台,使整个空间表现出疏朗淡雅之感。可见,园林客观空间的构成离不开植物,它依靠植物本身的物理特征和栽种时的合理搭配得以表现。

            ☆植物构成的主观空间

            植物不仅营造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客观空间,还营造了其主观空间,即“第二空间”。索亚指出,第二空间是表征的意识形态,在空间的观念之间构想而成,源于精神或认知形式中人类空间性的再表征。这里所说的主观空间主要是指精神、心理空间,这个空间是内省、哲学、思辨的空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植物的融合,使植物凭借其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被园林所栽种。

            桂花具有金榜题名的文化内涵,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祝贺自己的表弟白敏中科举中举时曾赋诗祝贺:“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桂花谐音“贵”,江南私家园林中常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为吉祥之意。桂花以香味著名,其味清香,有芳直不屈的审美意蕴,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宋之问《灵隐寺》提到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把桂花香味比喻成天香,可见桂花的味道被世人所追寻。

            梅、兰、竹、菊不仅是中国传统诗词、绘画中的常见要素,也是江南私家园林中最常见的植物。留园主庭院中的北部折廊多以梅和竹子进行构景,江南兰苑中以赏兰闻名天下。留园北花房改造前是园内的菊花种植基地。明代黄凤池作有《梅竹兰菊四谱》。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用来标榜君子的品德高洁,常表现傲、幽、坚、淡的品性。梅、兰、竹、菊作为蕴含了丰富审美文化的植物,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周敦颐《爱莲说》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赋予了荷花正直、高洁品性的象征之意。莲谐音“廉”,有清廉的意味。园林主于园中种植莲花,用以表征自己的品性高洁。荷花虽然不似梅花有傲骨凌寒之意,但是它在夏天绽放的时候会下垂花瓣,有谦虚、谦卑之意,因此荷花又成了谦谦君子的象征。

            植物在江南私家园林中不仅构建了第一空间的物理层次,还通过桂花、梅、兰、竹、菊等植物的文化内涵构建了第二空间的精神与想象空间。它们反映了造园者的思想与情感,游览者通过与植物的互动,触景生情,进入第二空间,进而生成意境,达到第三空间的审美境界。

            园林植物的第三空间

            “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园林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审美特点与传统山水画一样,都是开放性、兼容性、建构性、流动性、鲜活性、多元性、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意境是自然景象与精神、思想、情感的结合,表现为景情互补、情景交融。江南私家园林通过对各元素的排列组合,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美,转化为对自然山水的提炼与演绎。园林中的植物不仅构建了物质空间,更通过其文化特性与审美内涵,创造了富有诗意的第二空间。这种空间不仅是物质与精神的简单叠加,更是两者的超越,形成了开放性、流动性和多元性的第三空间。植物的特性使园林的意境空间具有鲜活性与兼容性,展现了空间美学的开放性、兼容性、建构性、流动性、鲜活性、多元性等特点。

            博尔赫斯的小说《阿莱夫》讲述了无限复杂时间和空间寓言的故事。故事里,阿莱夫是包罗万象的存在。索亚透过阿莱夫展望第三空间,强调第三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认为第三空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宇宙。第三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就像阿莱夫一样,能使人回忆起形形色色的空间,无所不包。江南私家园林中,植物构成的空间也具有无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江南私家园林有“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之称,其与皇家园林相比空间规模较小,只有几亩到十几亩的占地面积,但其借助植物表现的“象外之象”无穷无尽,可谓“生如芥子,心藏须弥”。

            江南私家园林基于植物的审美文化内涵形成了“物与神游,思与境偕”的意境美。园林意境是“意”与“境”之间的总和,“意”是造园者与游览者的主观思想情趣,“境”是园林中客观存在的物象,即建筑、植物、山水等要素及其组成空间。文人与画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到园林植物中,以物喻境,以境达意,引起游者不尽的联想和想象。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就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诠释。文人、画家通过造园手法将寄托在园林植物中的意趣与情感传达出来,游赏者又睹景会意、触景生情,引发共鸣,从而产生种种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索亚认为第三空间是有生命、会说话的。植物作为生命体,其构成的空间便具备了鲜活性与流动性的特点。园内植物因气象变化、时相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增添了景观吸引力,丰富了视觉体验与精神感受,从而使园林中的物质空间突破静止、孤立的状态,呈现出流动状态。游览者因不同阶段人生际遇的变换,其审美心理也不断生成。游览者睹景会意、触景生情、引发共鸣,从而产生的种种联想与想象,生成不同的意境空间。

            结语

            索亚的第三空间认识论为我们认识江南私家园林植物的构成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植物与江南私家园林空间的表现方式可以看出,第一空间作为真实的、物质的空间,主要表现在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可感空间。第二空间作为想象的精神空间,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审美文化内涵所构成的表征空间。

            第三空间作为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空间,利用植物打破了传统的二分性。植物的季节变化,蕴含着无穷的形态,又利用植物构成的空间、意境等产生了新的变化。植物的季节变化与游览者的审美心理相结合,直接拓展了园林本身的空间,形成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生命性、多元性、时空一体、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意境浑一等审美特点的空间。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