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妙手匠心绘雅园——《红楼梦》大观园插画的审美意趣

        作者:张康夫2024-11-10 08:38:01 来源:光明日报

            (1/8)大观园全景图 孙温

            (2/8)林黛玉 改琦

            (3/8)史湘云 改琦

            (4/8)大观园总图·《增评补图石头记》万有文库版

            (5/8)稻香村 孙温

            (6/8)大观园总图·《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

            (7/8)翠嶂 孙温

            (8/8)探春 费丹旭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插画,是由文字与绘画熔铸而成的艺术。优秀的插画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叙事功能,能够使文学原著可视化,内容更加丰满、立体。《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其入画者众多。其中,围绕大观园主题创作的插画,依据《红楼梦》的文本意象,借鉴明清园林的构造特征,采用中国画特有的布局及造型手法,在叠山理水、栽花植木、虚实因借等方面组织架构,精雕细琢,以绘画再现大观园的宏大规制及诗画意境,表现了画家对大观园意象的高度认同和审美共情。从文学园林意象生成视觉园林形象,大观园插画充分展现了插画艺术的补叙功能和审美意趣。

          壹 白描写形神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这一“天仙宝境”兼具南北园林之精华,具有洁净明艳、纤尘不染的闺阁气质,彰显着文学园林的浪漫性。曹雪芹谙熟园林样式,他在构想大观园时巧妙地融合了明清园林的造景意趣,在虚实、曲隐、藏露、呼应与人格化等方面实现了天人合一、诗画一体的境界,拓展了传统园林以赏游为主的功能范畴。

            国画大家潘天寿曾言:“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传统中国画的白描技法以线造型,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疏密聚散、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塑造空间物象,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在众多版本的《红楼梦》中,《增评补图石头记》影响较大。其中,《增评补图石头记》万有文库版中的《大观园总图》采用白描技法绘制,图中景物细密、元素齐备。在空间布局上,画家采用了并置手法,将大观园以建筑或主题景观分割成若干子画面,每个子画面配置主题人物,以“画中画”的形式呈现出大观园的整体架构及主要景观。从建筑组合到院落围墙,从石景溪水到林木花草,透过细腻的笔触,观者可以感受到丰富的园林意蕴。画家对每一处庭院结构的刻画均力求精准,透露出深厚的绘画功底与园林造诣。

            《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中的《大观园总图》同样以富有张力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生动的大观园图卷。从构图及选景来看,画面前景以沁芳桥为中心,以游廊衔接引导,串联起整个画面,使得重点更加突出。前景以海棠诗社为主题,描绘了众人谈笑游玩、听琴观鱼、吟诗作画等场面,呈现出青春乐园气象。画面空间虚实相生,气韵贯通,建筑群错落有致。画家在月洞门、房间、穿廊及院落的空白处点缀人物,同时凸显建筑的独特风格,直观点出大观园主要建筑方位,强化了绘画的叙事功能。从艺术塑造来看,该作品的刻画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藏露适宜、和谐圆融,具有传统审美特征,展现了画家高超的白描造型能力,有着较高的园林研究价值。

            清代画家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则更加注重作品的绘画性与意境美。“潇湘清韵”与“竹林风骨”使黛玉之美别具韵致,画面中的林黛玉从潇湘馆竹径中款款而来,一只手抬起,似拭泪之状,另一只手隐在袖中,呈现弱柳扶风之态,背景竹石笔墨简逸。从线的造型来看,改琦笔下的线条轻细、秀润、圆浑,内力充盈,如行云流水,在动静结合之中生动表现了林黛玉沉湎于自身情绪而又洁身自好的性格特征。

          贰 赋彩有情致

            如果说白描作品能够将大观园的场景布局及细节清晰地展现给读者,那么名家笔下的彩绘作品则更加强调园林气韵的彰显和情感氛围的烘托。

            清代画家孙温历时数十载完成的绢本工笔彩绘册《红楼梦》,现存总计230幅,其篇幅之巨、细节之丰、场面之宏大、笔法之精细、用色之考究,堪称《红楼梦》题材绘画史上的经典。红学家周汝昌曾评价孙温绘本是“融合了年画、风俗画、寺庙壁画,乃至宫廷行乐图的画风技法而形成的一种十分可喜可贵的艺术流派”。其中的《大观园全景图》采用鸟瞰式构图,清晰描绘了大观园的主要景观。大观楼及顾恩思义殿建筑群巍峨壮观,凸显金碧红绿意象。分布的别墅建筑则依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设色,雕梁画栋,在精致贵气的基础上强化白色、灰色等元素,凸显众金钗高雅的审美趣味。翠嶂林木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视野开阔。画面布局以大观园正门、翠嶂、省亲别墅形成中轴线,两侧的景观院落结构清晰,刻画细致,主要山脉、水系一目了然,空间远透。画家通过对山脉、水系及远处阔野的描绘,强化了大观园的自然属性,扩大了其物理及想象空间。在色彩运用方面,以红、绿、金、白四种色调凸显了大观园“金碧辉煌、怡红快绿”的文本意象。

            翠嶂是大观园正门后的假山,由各种奇石堆叠而成。山体上有藤萝,设有“曲径通幽”之景,凸显着“欲露先藏”的园林构造特征。孙温在作品中着重表现了“翠”和“嶂”的特色。满目的青山和绿色藤萝间点缀有黄色和紫色的花草,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作品正面由青山阻断,中有小径穿过,远景没有建筑,只绘远山及云雾,既贴合了翠嶂的特点,又使画面空间远透,凸显了中式园林的布局之美。同时,画家通过对贾政等人物的描绘以及山间云气流转的刻画,使画面气韵贯通。

            大观园中的金钗之美与其他闺阁形象的区别在于她们独特的个性和韵致,构成了一个美的序列。高度人格化的省亲别墅设计强化了这一特征。画作中,“潇湘馆”的翠竹清溪、白墙绿瓦以及庭院布局等,高度贴合了林黛玉善感的性格及客居心理;“蘅芜苑”的庭院构造及青色院落、各色香料植物则暗示了薛宝钗的中庸之美及处世哲学;稻香村的田园茅屋、杏花青篱等,以大地色系的朴素切合了李纨恪守妇德,一心教子的淡泊情怀。

            以上多幅彩绘大观园插画充分体现了中国画随类赋彩的设色优势,塑造了大观园鲜艳明净的整体色彩意象。画家通过色彩表现凸显大观园的贵气与精致,同时填补大量色彩细节,使其更加鲜活、立体,成功塑造了可视、可感甚至触手可及的园林形象。

          叁 意趣显时风

            大观园相关的插画创作可谓浩如烟海,百花齐放。谈及影响艺术家们创作的因素,一方面是对“大观园”审美意象的认同,这是驱动插画创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是同时代背景下的共情,因为历史及文化语境接近而产生审美共鸣,这在清代大观园插画中体现尤为突出。

            在画坛享有盛誉的改琦和费丹旭,影响着清代人物画创作的面貌,时人将他们并称为“改费”。当时的文人无论居官或在野,均存在一种“弱化”心理,这类文人式的示弱和自怜与传统仕女画中的纤弱美接近,因此,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和费丹旭笔下的“十二金钗”,皆因契合文本意象及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而风靡一时,“改费”之风成为清朝末期文人审美风尚和社会心理的综合反映。

            以焦秉贞、冷枚为代表的清代宫廷画派的作品,则在纤弱美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人物的身份符号。如焦秉贞笔下的林黛玉服饰精致,身形窈窕,容貌秀丽,面带愁容,无“脂粉华靡之气”,现“静女悠闲之态”。可见,情感倾向导致了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审美表现,凸显了情感因素对插画创作风格化发展的影响。

            大观园插画的审美意趣主要体现在形态布局、色彩运用、意境神韵、象征意义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读者在欣赏大观园之美时,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还仿佛跨越时空的界限,步入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这些插画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触及了人们共有的审美情感与文化记忆,它们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大观园作为《红楼梦》的灵魂所在,是一座园林的实体,也是对理想生活与精神追求的深刻隐喻。大观园插画正是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将园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赋予了新的生命,使之超越了文本的局限,升华为与观者精神家园互通的栖居符号。

            (作者:张康夫,系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时装技术学院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