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00年前,暮春之初,一场雅集将书法家、诗人等汇聚一堂,王羲之醉写《兰亭集序》;1600余年后,初秋之时,“兰亭奖”再次将“群贤”“少长”汇于会稽山阴,共赏当今书法之作。10月13日,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绍兴市政府、浙江省文联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暨作品展开幕式”在浙江绍兴举行。本届“兰亭奖”获奖和入选作品展现于世人眼前,展览现场人头攒动。
本届“兰亭奖”整体情况如何?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介绍:“本届‘兰亭奖’共收到2241名作者提交的参评作品和资料,较上届增加近三分之一,其中年龄最大参评者100岁,最小者21岁。这反映了当前书法行业充满活力的蓬勃发展风貌。公正对待每位参评书家,审慎权衡每件参评作品是评委们的共识。在审议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监审委员会、审读委员会以及学术·媒体观察团的共同努力下,共评出书法创作方向金奖1名、银奖5名、铜奖6名、入选43名;理论研究方向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2名、入选9名。”
书法创作方向:追求“自然的书写、书写的自然”
本届“兰亭奖”依然是面向中国书协会员征稿,每位作者提交3件作品(书法、篆刻),其中两件创作时间须为2021年2月至2024年7月(作者须指定其中一件为主要参评作品),另一件创作时间不限。在评审时,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结合投稿作者历年来尤其是近3年的创作与研究成果,着重审评了其创作、研究水平,综合考量了投稿作者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艺术积累、创新意识、业界贡献和社会影响。
“宇文家林草书主要师法晋唐,兼取宋元明诸家。其书作法度严谨而能疏放,风格妍美而能俊逸,气息优雅而能古淡,鲜明体现了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涵泳书法文化传统、融会新时代精气神的艺术理想与追求,在坚持守正出新的道路上作出了饶有价值的探索。”本届“兰亭奖”书法创作方向金奖获得者宇文家林的颁奖词如此介绍。宇文家林的主要参评作品为《宋人咏镇江诗三首》手卷,对于这幅作品的创作,宇文家林谈道:“在书写的同时,注重行草相间、墨色丰富、节奏变幻,又统一于整体之中的技巧运用,更添加了手卷的烟云之气和整体耐看性。”一起参评的草书《前人咏镇江诗三首》手卷,“这幅作品是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所写,当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择八尺整纸横裁一分为四,一挥而就。我的3件手卷皆追求自然的书写、书写的自然”。
书法创作方向银奖获得者刘宏卫以《大观帖》《阁帖》为底,深入“二王”体系,力求晋人之书韵,兼取孙过庭、怀素、董其昌等书法意度,其书擅于协调实虚、繁简、动静之关系,精熟流便而饶有意蕴,在广泛融合积累中含蕴个性风采。学书三十载,刘宏卫坦言:“书法是寂寞之道,当千年主流书风几度成为冷门的时候,选择坚信与坚守,大抵是源于对历史的思考与现实的辨析,甚至带有对艺术方向的某种执拗。”
曾经只是从事书法学习、创作和教育工作的新文艺群体书法工作者,以扎实书法创作功底被选中为“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题写展标的程志宏,获得本届“兰亭奖”书法创作方向银奖。在程志宏看来,参评“兰亭奖”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经历:“此次创作中,我坚持自己的探索和理解,展现本真性情,努力使创作的大楷对联展现一种挺拔而爽健之气;使中楷斗方展现一种散淡而不失典丽之气;使小楷册页展现一种异于过往的沉着而自由之气。以自己一贯的表现形式,不刻意追风求炫,力求作品素雅大方。”
理论研究方向:深入挖掘传统书法人文艺术价值
“本届‘兰亭奖’理论方向获奖、入选作品整体上治学严谨,功底比较扎实,令人欣慰。理论工作者更加注重围绕中国书法发展史,深入挖掘传统书法人文艺术价值,综合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史学独大的局面有所改观,相对薄弱的理论、美学、教育、评论均有进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及学术规范意识增强。”对于理论研究方向的整体情况,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如此介绍,“书学研究取得的进步与近年来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和日渐浓厚的书学研究氛围密不可分,与广大书家努力贯通融合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息息相关”。
本届“兰亭奖”理论研究方向金奖获得者薛龙春,近年来在明清书法研究领域成果丰厚,在书法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二王以外:清代碑学的历史思考》一书,对清代书法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考察梳理,史料宏富,视野宽阔,考论详实,寻绎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呈现了碑学展开过程中许多为人忽略的现象与细节,深化了将碑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对于书法史学研究具有推进和启发意义。据薛龙春介绍,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16世纪以后的书法篆刻史、尺牍文献,20年来陆续在做一些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他说:“《二王以外:清代碑学的历史思考》是一本对清代碑学作历史考察与思考的小书,本书使用了大量新材料,对于王铎、周亮工、郑簠、阮元、黄易、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康有为等代表人物的活动与观念有不同程度的探讨,在此过程中,清代碑学的逻辑、旨趣、实现方式及其理论上的难以自洽之处,也得到较为清晰的揭示。揭示这些问题,或有助于推进这一时期书史研究的深化,并引导学界对书法与当代艺术环境的关系投入更多的思考。”
陈志平致力于书法文献学研究,创获颇多,在本届“兰亭奖”中获得理论方向银奖。其所著《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从《墨池编》的学理分类而思考古典书学知识谱系的生成等问题,对书法学科基础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同样获得理论研究方向银奖的还有方波,其所著《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为断代书法批评史的重要成果,从批评史角度梳理解析元明书家的艺术主张,贯穿了作者对书法史的诸多认识和判断,体现出敏感的问题意识及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对进一步推进古代书论的现代阐释乃至构建当代书学颇具参考价值。
理论研究方向获奖、入展著作显著,但是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评审结果看,原创性研究偏少,学理分析还有欠缺,文献材料拼凑堆砌的现象还不少,理论联系实际有待进一步深入。我们希望理论工作者多做有为之学,彰往察来,显微阐幽,学以致用”,孙晓云说。
纵观评审:兼及“艺”与“人”“文”的考察
今年可谓“书法大年”——“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以下简称第十三届国展)和“兰亭奖”碰在了一年之内,分别于年初和初秋之时展出,而对于如此相近的两个书法大展,又有何相似与区别呢?
在参与了上述两个书法展评审的李刚田看来:“第十三届国展与本届‘兰亭奖’相隔时间只有半年,作者从创作理念到作品形式都很难有新变和突破,表现着相近的创作技法与作品形式,所以两个展览在创作上很难有大的区分变化。国展与‘兰亭奖’评选的指向却有明显不同,国展是以对一件作品的评判为唯一依据,其中也有文化性的考察,但仍是聚焦一件作品的文化判断与艺术判断,没有涉及到作品之外的因素。虽然‘兰亭奖’的评审依据主要仍是投稿作品的艺术水平及表现出的文化水平,但比起国展来,增加了对作者以往的创作成果,尤其是近三年创作成果的考察,‘兰亭奖’在指向‘艺’的基础上,兼及对‘人’与‘文’的考察。从投稿者方面来看,国展面向社会大众征稿,而‘兰亭奖’的投稿者限定必须是中国书协会员,作者群的不同使两个展览产生了一定差异,国展中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流行色彩及制作风气,而在‘兰亭奖’的创作中,追风与制作两大现象明显弱化了许多,更多的展示出自然书写与独立风格。”
从本届“兰亭奖”作品看,当代书法队伍正在逐步壮大,队伍各方面的素养有所提高,书法创作正在稳步前进,但也存在种种具体问题。当下书法创作向“艺”倾斜,需加重“文”的分量。对此,中国书协近些年提出“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李刚田指出:“‘艺文兼备’不是简单的回归过去,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探索。”故而中国书协在近几年的大展评审中都设有审读环节。在此次展览评审中,作品在经过复评后,将由评委、审读小组、审读专家组进行多次审读。记者作为本届“兰亭奖”学术·媒体观察团成员,对审读环节进行了深入观察。记者看到,在这一环节有很多作品因为错字、讹字、漏字、文本错误、书写礼仪不规范等问题被淘汰。那么,经过层层审读,但凡有书写错误的作品都被淘汰了吗?并不是,审读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在审读时秉持“坚持以合理适度为原则,把握好‘艺’与‘文’的关系;坚持以学术规范为准则,把握好纠错与包容的关系;坚持以切实所需为目的,把握好作者当前文化现状与日后涵养提高的关系”这一理念,根据每件作品具体情况判定,以及评委会结合作品的艺术性进行综合考量,对于作品中瑕不掩瑜的错误允许存在。的确,对于书法创作,我们提倡的是“艺文兼备”,虽然当前“文”的部分需要加强,但也不能因为对“文”的追求而完全否定了作品的艺术性。评审中审委会的设立即是对“文”的重视,但是审委会与评委会互相独立的设置,正是因为“艺”和“文”之间还要有一个“度”的平衡把握,既让审委和评委能从不同角度综合考量作品,又通过审读陈述、投票打分不同的分工决定作品的去留,这是非常巧妙而又合理的设置。同时,“把握好作者当前文化现状与日后涵养提高的关系”这一对书坛长远发展的考量,可谓用心良苦,避免了矫枉过正,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书家的创作积极性。
通过本届“兰亭奖”评审可以看到,现阶段书法创作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孙晓云认为:“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一些不利于书法健康发展的状况依然存在,根本改观尚需时日,赓续书法文化传统尚需深入,书家仍需持续提升创造性转化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书家只有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作为创作根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审美内蕴,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汉字书法审美旨趣结合起来,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沉下心、立大志、下苦功、守正脉、善创新,才能端正创作方向,写出立得住、传得开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