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白石铸历史:访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工程签约雕塑家李象群
作者:核实中..2010-07-06 17:10:27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透亮的敲击声,与其说是刀锤向石头发出的呐喊,不如说是人类的权力意志向自然发出的挑战之声。这种声音早在远古西方的山谷和原野中,就曾响彻云霄。如今,那些在博物馆中的雕像,静默却又急切地向“今天”讲述早已为当代人忘却了的壮观景象。中国的现代雕塑在行进了大半个世纪之后,终于步入了多元化发展的历史盛世。在这一盛世中,“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作品的评选使我们看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雕塑因为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依然充满生命力。
写实雕塑创作的民族性
西方文艺复兴后,绘画的全部尝试都在如何让形象具有雕塑的实体感。如果说绘画要表象地掌握三维空间,那么雕塑则要通过材料实际占有三维空间。这种利用、占有空间的特质,使得雕塑成为表现历史题材的首要方式。清华美院教授李象群的作品《延安时期的毛泽东》签约国家工程,他说:“随现实中光线的不断改变,雕塑的形体也随之变化,让人们看到人物的不同角度的轮廓,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
正如艺术家们所说,是史诗般的雄传历史激发了每个作者的激情,催化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使得他们不满足于现在的雕塑语言,而主动寻找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李象群便是其中之一,他所创作的毛泽东雕像经过反复揣摩与实践。李象群说:“对于雕塑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神似高于形似。我去过毛泽东在延安时的窑洞,走他走过的路。他在延安参加老百姓的婚礼、谈论说笑,显现出平易近人的一面。所以我做《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像,就会把神坛上的毛泽东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使他离我们更近一些。”
从中国圆雕的传统来看,中国人物雕塑注重正面体积的展示,秦始皇兵马俑、昭陵六骏的飒路紫、霍去病墓群雕等等均极为典型。以至雕塑发展至现当代,历史题材与纪念碑式雕塑作品仍可寻其踪影,传统雕刻的真实、拙朴、自然、本真而自由的创作手法与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一拍即合。但是艺术家们并不是照搬民族雕塑的现成样式,李象群认为,在当代雕塑作品中本土文化体现得少,这种文化并不是像出土文物一样带有文史符号,而是一种渗透出来的民族气息。阅读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体现当代感是不冲突的,问题就在于突破性不够。
历史人物的当代突破
雕塑在本质上是一种力的艺术,因此具有力量氛围的社会条件,是使雕塑艺术真正获得繁荣的必要前提。同时,雕塑要发挥规模化的审美效应,势必跟时代精神、社会价值观以及赞助者的物质支持发生实在的联系。重大历史事件是某个社会时期的转折点,而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人物里最重要的一人。“先剥离开他的身份不谈,先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观察它,这是我的初衷——体现一个‘平民’毛泽东。”李象群说。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