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7-02 16:50:04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张晓刚已经不必再为自己的作品是否适应市场而担心了,因为他在和艺术品经销商签订合同的时候附加了一个条款——那就是任何人不得干涉他自己的绘画主题及风格。作为一个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作品能够拍到七位数的艺术家,他显得非常的谦虚平和。因为家里面在修空调,他来晚了十几分钟,见面的时候他还一再向我们表示歉意。采访当天,他穿着休闲装,戴着棒球帽,并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喜欢一根接一根的吸烟。在一些重要的艺术展示场所,你总能看到张晓刚的作品——曼哈顿亚洲展厅一进门的门廊处挂着他的作品、2008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进门所看到的第一幅艺术作品也是他的(在Phillips de Pury stall)。他的作品在这次国际画廊博览中是唯一被认为是值得圈起来谨慎保护的艺术品。
2Bw0eD@INeADJpNS!kOJ世纪在线有限公司
与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绘画不同,张晓刚的作品里面透露着一种真诚并触及了人们内心的敏感甚至不安的情绪,他通过作品让人们重新回忆起一段不幸而忧伤的年代(虽然人们更多的是选择把那个年代遗忘)。即便这样,他的作品也不能归为政治类型。他的大家庭照片系列作品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不是在说某事的起因或者具体指某些人或者事。正是张晓刚的这种非商业化观点加速了他的成长并奠定了他国际一线艺术明家的地位。他一直在思考和摸索,通过对西方艺术以及独特的中国整体共性的挖掘,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纯朴的观念,并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之感。
2Bw0eD@INeADJpNS!kOJ世纪在线有限公司
张晓刚作品中经常叙述的一个主题就是对过去五十年来中国人生活中的残忍和艰辛的概括。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发生了改变。张晓刚自己的生活也经历着同样的变化——一系列的偶然和幸运事件发生在他身上。他的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他小的时候,他们家经常搬家;后来长大后,在文革期间,他又要下放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在农村干了两年农活,“我们这群学生都是很卖命的去劳动,这样才能挣到足够的工分来填饱肚子,和当地的农民一样。”高中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很不错的老师来指导他的绘画基本技巧,但张晓刚主要还是靠自学来完成绘画方面的积累。后来,他通过了国家的考试,正式去四川美院学习油画, 当然了,那个年代不可避免的都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风格的写实油画。
2Bw0eD@INeADJpNS!kOJ世纪在线有限公司
三年单调的艺术学习后,学校的图书馆才重新对外开放,而张晓刚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西方绘画。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晓刚大部分成功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他敏感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学观点——如他对人体和脸孔的机械化处理这一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孤独的全景画对他有些影响,但对他起到决定性影响的还是毕加索。他那个时期的作品参考于毕加索的版画、素描以及早期油画的影响,作品里还带有达利(Dali)以及克利(Klee)的象征主义的色彩。1992年,张晓刚获得了一次去欧洲访问学习三个月的机会。这对他来说,是一次美学意义上的探险之旅。他还去看了当时的卡塞尔文献展,“这次参观对我的震撼很大,因为当时觉得文献展里的东西和我所学习的完全都不一样,出乎人意料,起初我非常的迷惑,不过,这也有助于我后来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
2Bw0eD@INeADJpNS!kOJ世纪在线有限公司
“从欧洲回来之后,我就一直在尝试寻找一个将我和中国当代艺术相沟通的桥梁——与我自己的生活相关。”就像在他之前的里克特(Richter)一样,张晓刚也在将照片转换成油画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种神秘的诗性美。但与里克特(Richter)不同的是,张晓刚的作品又融入了社会主义写实风格和模式的东西在里面。张晓刚对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展望又迫使他会将一些独特的风格添加到他的以照片再创作出的油画中。象征主义的手法以及他作品中的线条都会给人以强烈而又崭新的印象,而这些不禁又会使人想到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
2Bw0eD@INeADJpNS!kOJ世纪在线有限公司
随着他的创作技法的不断成熟,张晓刚也找到了他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他开始选择用家庭照片当作肖像模特。“我发现老照片让我非常着迷,它们能够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特质(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那段期间)。”张晓刚的作品很少公开涉及政治,他更感兴趣的是平民大众的态度和体验。在他开始创作人的脸孔的作品时,不同人的身份特征开始融合交叉。作品的每一笔都悉心融合的产物,最终的作品也有着天衣无缝般的画面感。作品中,人物的眼睛里都闪现出呆板而僵硬的目光。个体的表情都呈现出同样的空虚和迷茫。这种特征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却在绘画里得到了夸张和强调,并且引发出一种疑问,是什么将人们变得那样空虚、严肃而毫无感情的?在这些作品中,你会从人物的脸孔里分辨出一些自画像的元素。“我在尝试寻找个体、家庭、社会以及自我之间的关系。”
2Bw0eD@INeADJpNS!kOJ世纪在线有限公司
“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曾被批评缺乏任何有特征性的表情。张晓刚仅仅在绘画作品的两个方面进行了重要的强调和变化。其中一点是两个人物之间经常会有细小的红线来连接,而红线又会一直延伸到画布以外,甚至将欣赏者也纳入画的范畴之内。另外一点细节就是人物有时候可能会因感情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些不规则的色块就好像是太阳穿过树木照在人的脸上一样。有时候整个人的脸孔可能都会被一种颜色覆盖。张晓刚所找到的这种视觉表达法其实是源于照片本身的。照片的主人经常会把照片里面需要强调突出的人物进行上色。在我们不知道某个家庭的历史或背景的时候,这些颜色就给人以随机的感觉,它可能强调的是一个家庭里的兄弟或姐妹,妻子或丈夫。在张晓刚的作品里,他将这些不规则的颜色变化解释成一种激情和希望的承载,这个载体自始至终渗透于人们每天都要经历的苍白和压抑之中。
2Bw0eD@INeADJpNS!kOJ世纪在线有限公司
张晓刚的作品最初在欧洲和美国崭露头角。作品在进入国际博览会之后,更是发展迅猛。1997年的时候,张晓刚放弃了每个月1200块钱在四川美院教书的职位。他的成功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作品在国内也立刻有新的收藏家开始收藏,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还是更多的受到海外艺术机构的追捧,而且成为衡量艺术品质量的标准。忙的时候,张晓刚有时一天会接待八拨客人,包括收藏家、画商以及媒体等。他发现现在他仅有一半的时间能够花在工作室创作。但他现在仍然保持着那种很好的创作状态,他依然能创造出更有深度和魅力的作品来。“人们的观点从来没有影响过我,我很清楚我要做什么。”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