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崔雁新
“暗流”既指江河之下逆向奔涌的潜流,也隐喻生活表象背后沉默的脉动。也常常作为一种文学手法隐喻社会问题的矛盾冲突或人际关系的是非撕裂。在本次项目中,艺术家郑江以“暗流”为题,源于隧道空间所唤醒的身体感知,与他在故乡小镇的生活经验产生的共振。
三年前,郑江曾返回家乡浙江省缙云县——一个丘陵环绕的县城,在一处名为“石下”的山谷石穴里,他以摩崖石刻的方式凿刻了一个文字——“愛”,并用宣纸和墨将其字样拓印并保存下来。
那是一座由人工开采与多年自然风化共同形成的特殊风貌的山谷,当地称岩宕。如今,这座岩宕被用作天然蓄水池,汛期时池内会被山体渗水溢满,枯水期时人们则会把水抽出用来灌溉庄稼农田。
崖壁上的“愛”字充当着水位尺的角色,用最古朴的方式将气候变化与农事进行关联,诉说着小镇的兴衰历程与山体的宿命。也是郑江结合自身成长经验与对祖辈劳作痕迹的情境储存纪念,将那些看不见的自然规律与人文情感定格成一块可触的印记。
在这场展览中,《爱》成了撬动“暗流”的支点,那些未被言说的欲望和长期沉默的情感表达被直截了当地抬出水面,明晃晃地宣誓,它并非是墓志铭,也拒绝成为遥远的“白鹤梁与尼罗尺”。
悬置在隧道坡体周围的蜂箱,成为一组特殊的影像容器。这一媒介源于郑江父亲的养蜂爱好——曾因故影响改变了其父亲的性格以及家庭内部相处模式。蜂箱内分别藏着10部名为《涟漪》的系列影像,像尘封在木盒子里的心跳,圆形孔洞的窥看方式是艺术家制作的物理蒙版。
在此,请暂且搁置宏大的社会叙事,可以先入为主地听和看:凝望幕前徘徊的羊群、窟内外温差催生的氤氲水汽、寻光嗡鸣或挣扎的蜜蜂;揣摩小镇底层的“暗流”;观看那个在石窟里反复推石头的人——他停下时,坐在池边呆看水面涟漪的模样;思索算命先生“预言的一生”,是否会构成对被卜卦者的巴纳姆效应。郑江将关乎社会、底层群体、家庭、个体等的酸涩与疼痛,一并封存于蜂箱,倒入这条现成的“河床”。
在隧道的尽头,铺设碎石拟作低洼的“河谷”,以这些远道搬运而来的矿石沙砾为幕,最后一部《涟漪》影像躺在“河谷”中播放,画面里没有激烈的浪花,只有微微荡漾的水波纹的反光,反射在有开采痕迹的石壁上。
“每条山脉都是对地球所历巨变的显著纪念”,当我们望向地球的过去,追溯我们来时的故事,显然,除了怀有对自然的暴行后的愧疚之外,更多的是对自然产生的崇高敬意。文明依附着生态的伤口向前生长,也会渐渐将疤痕修复。就像地质“侵蚀-抬升”的永恒轮回,层层新生。
“暗流”不能只是危险的代名词,因为危险只是安稳的负面注脚。在目力不及的深处,暗流正在生成,一言不发,不露行迹,只是凭着一股执拗的劲狠狠发力。它们在深处涌动,雕刻性格,影响抉择。可能突然在某个时刻彻底改变命运的走向,那不是暗流的隐喻,而是暗流本身的显现。
“暗流”是生活的底色——是那些藏在平静之下的真实关联,是自然与个体的共生,是生态的流转,是日复一日的、温柔的损耗。
文/崔雁新
艺术家介绍
郑江 | Zheng Jiang
郑江,1980年生于中国浙江。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他曾举办过以下个展:北京有边空间“身体记忆”双人展(2025);北京墨方“童塔”(2023);上海凹凸库“石宕”(2022);北京墨方“地珠”(2021);深圳蛇口画廊“好溪”(2021);北京墨方“翡翠”(2019);北京空间站“地衣”(2016);北京空间站“梁上尘”(2015);北京三潴画廊“苯巴比妥”(2012);香港少励画廊“光阴矢-郑江和付莹莹双个展”(2010);河北白皮书空间“故乡”(2024); 北京M的房间“做什么我都保佑你”(2024)。其他主要展览包括:北京重美术馆“半手动方式”(2024);纽约Crossing Art”融合视野:材料复兴“(2023);成都市美术馆“2023成都双年展”(2023);深圳云美术馆“散步”(2021);佛罗伦萨国际设计双年展(2019);北京今日美术馆“时代渐强音-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2017);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人造仙境-中韩青年艺术展”(2015);英国利物浦步行者画廊约翰莫尔绘画奖获奖者作品展(2012);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放的肖像”(2012)等等。
策展人介绍
崔雁新 | Ofelia Cui
崔雁新(昵称小麦),策展人,1997年生于河北邯郸,2019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乐于在不同空间和环境下因地制宜进行思考并实施展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展览顾问介绍
冯兮 | Feng Xi
作为自觉徘徊于系统边缘的业余策划人,冯兮有着区别于主流策展思想、逻辑、方法的意识与实践。他善于将空间的物理属性进行重新地解构,试图转换出空间与作品之间新的语言关系,将其融入展览语境中的同时,与社会和现实的关系进行重新的链接与塑造,并努力掌握对展览之间上下文关系的理解与输出,使展览独立于审美性的展陈逻辑和形式之外,理解并拓宽展览语言与呈现方式的通道。在“白盒子”以外,冯兮善于捕捉普通人的生存处境,以及人的境遇和人间的烟火气息,将策划潜移默化的进入日常的生活之中,与人共存,并且不打扰其生活原有的状态。
同时,作为独立艺术空间实践者,曾分别担任外交公寓12号空间艺术总监、掩体实验空间主理人、车库实验空间展览总监。在单行道画廊、晨画廊、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以及SIMULACRA 拟像画廊下设“虹吸项目”的展览总监。并有幸成为中间艺术基金会下设“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的学术委员和研究员。另外,于2017年加入策划实践小组孑孓社,以介于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身份和思考,将展览作为创作与实践的方法,成为三名小组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