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美术馆、浙江画院、浙江省油画院承办的“风景旧曾谙——潘鸿海油画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展览通过100余件作品和文献,全面回顾潘鸿海先生一生的艺术历程,重点展示其具有东方情韵的江南水乡题材油画作品,以飨广大观众。
浙江省委原副书记、浙江画院名誉院长梁平波,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许江,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潘鸿海先生小女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汶汛依次致辞,现场举行了作品捐赠仪式。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杜群主持。
他将江南之美进一步推向人们视野
潘鸿海(1942—2023),著名油画家。生前曾任浙江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油画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抒情是中国油画家面临的一个挑战和历史使命,新中国的油画家们积极探索本土化的笔触表达与视觉语言,而潘鸿海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深入发掘江南水乡的情致韵味,淬炼出具有东方古典抒情意味的作品。
潘鸿海生于上海,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系,先后就职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浙江画院。生于江南,长于江南,这片土地成为了潘鸿海生命的底色。在潘鸿海的笔下,江南水乡始终萦绕着朦胧如梦幻般的柔光,小桥流水、黑瓦粉墙、深巷青石,无不细腻而委婉,温润而纤巧,这是潘鸿海对江南气质最精准的捕捉。
许江在开幕式上表示,他从潘鸿海老师的作品中,拈出三方面诗性特点:抒情雅怨,那深远而动人的雅怨相兼的抒情传统;味象超然,那水乡之意的味然度见;心随笔转,那心物两造的诗性语言。
潘鸿海将来自西方的写实技法与中国古典的抒情方式相结合,给出了“如何抒情”的个人解答。潘鸿海的作品不仅引领着试图描绘江南的油画后生们,更是将江南之美进一步推向人们的视野中。
他嘱托家人无偿捐赠自己作品
2023年1月,潘鸿海逝世前,嘱托其夫人黄志清女士及两个女儿潘汶漪、潘汶汛把自己的86件油画精品无偿捐赠给国家。6月,家属与浙江美术馆联系,经过整理,把86件潘鸿海先生的油画精品无偿捐赠给浙江美术馆。
潘汶汛在开幕式上深情并茂地说道:“在展览筹备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父亲生前的挚友、同道们许许多多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又回到从前,回到那个我甚少参与过的从前,感受到大家与父亲的深厚情谊。父亲生前好像一直在工作,一直在画画,几乎没有太多时间管过我们,如今仿佛是他引导着我重回过去,与他的朋友们一起,一点一点、慢慢地、细细地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的大课。”
经浙江美术馆申报,“潘鸿海作品捐赠项目”荣获“2024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
展览全面回顾他一生的艺术历程
展览分艺术津梁、故乡情韵、一片江南3个单元,荟集潘鸿海绘画生涯每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相关文献,展示其作品的典型面貌。
“艺术津梁”单元,展出潘鸿海1967年到1986年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油画、连环画,以及早期素描、早期油画、主题性油画作品30余件以及《工农兵画报》等文献、照片。
“情系水乡”单元,展出潘鸿海创作的江南水乡人物的代表性油画作品约40余件。1986年,潘鸿海调入浙江画院,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一片江南”单元,体现了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摸索后,潘鸿海更加稳定了自己的绘画题材和语言,并逐渐将之升华和扩大化。
潘鸿海对于西方油画在东方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坚持用传统的艺术语言来表述具有东方特色及审美的中国当代乡土风情,将自己的作品与美丽富饶的江南融为一体,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油画作品。
开幕当天,与展览同题的座谈会在浙江美术馆召开。与会嘉宾围绕潘鸿海的艺术成就和生平,追忆他杰出的艺心与师风。
展览持续至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