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艺进行 “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
——托比恩·克瓦斯博与袁海龙陶瓷作品联展亮相山东美术馆
作为一种纯粹艺术表达的媒介,陶瓷从上世纪以来,已从丰塔纳、高更、毕加索、米罗之手传递到当代艺术家手中,在格里森·佩里、杰夫·昆斯、朱迪·芝加哥、蔡国强等一众艺术家的创作中不断获得技术上的突破。长期被视为手工艺门类的陶瓷,更因其共生性文化遗产的特质,让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能够对其产生自然而然的认同——这亦是“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
12月19日至2024年1月7日,由山东省美协、山东美术馆主办的“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托比恩·克瓦斯博与袁海龙陶瓷作品联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挪威艺术家托比恩·克瓦斯博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21件,山东省美协理事、济南市美协副主席袁海龙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51件;两位艺术家在跨文化与地域、纯艺术与工艺美术结合的当代语境下,为观众呈现一场陶瓷艺术的盛宴。
据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介绍,本次展览是山东美术馆2023年的收官之展,亦是山东美术馆和山东省美协精心安排、审慎推出的“跨年展”:“展览作品构思新颖、语言丰富、视角独特,具备强烈的造型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具有个性和辨识度。”
杨晓刚所言非虚——中挪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同一空间中呈现,能看到精彩的艺术碰撞,更能品味中西贯通的艺术语言,达致“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作为挪威当代陶瓷艺术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托比恩·克瓦斯博不断探索传统与当代、工艺美术与纯艺术、人与地域文化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多维度呈现。他的早期作品受风靡全球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影响,多为关注陶瓷本体和烧制工艺的抽象陶瓷雕塑和装置,后期则侧重于对陶瓷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其雕塑作品采用泥条挤压成型,卷曲的堆积暗喻了维京人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的倔强、团结与顽强的精神。
而师承黄永玉的艺术家袁海龙曾经旅居德国10余载,早年作品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画面中常常充满不可遏制的情感和狂放的笔触,却少有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阴郁与紧张。近年来,他长期扎根瓷都景德镇,力图在绘画与陶瓷材料的碰撞中寻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艺术生命的表达,从而取得丰硕成果。东西文化的浸淫与艺术表达的自由追求,使得袁海龙始终在寻求艺术的更大突破——陶瓷变为他笔下立体的画布,既结合陶瓷的釉料特质、呈现耳目一新的陶瓷色彩肌理表达,又不拘一格地突破工艺局限、葆有东方写意的挥洒自如,其瓷板画时而有山河壮丽、黄河入海之势,时而又似曼妙舞者,轻盈优美。在本展策展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李超看来,袁海龙不仅在陶瓷媒介上完成了从“技艺”“工艺”到“艺术”的范式转换,也将绘画语言变成了一种具有空间意义的表达,从而建构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独特案例。
以陶瓷艺术为媒,两位艺术家的链接点自然就是“景德镇”:“托比恩曾多次前往景德镇参加活动,而袁海龙多年来一直勤耕于景德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两人之间的艺术碰撞,于是诞生了这样一场联展。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中没有沟通,完全出自他们自身对艺术的感知和表达,因此展览中的作品对话就显得更加可贵。”李超介绍。“中国是陶瓷古国,也是陶瓷大国,具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进入当代后,陶瓷更逐渐摆脱了以实用为目的的束缚。本次展览的意义就在于以陶瓷搭建起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秘书长、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远宏说。
以陶艺,“跨越边界”,达致“文化对话”——在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济南市文联主席张望看来,本次展览与山东美术馆以往举办的国际性展览不同之处就在于此——两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艺术背景的艺术家,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上形成一种跨文化背景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不带排斥和偏见、充满尊重和欣赏意味的,因而能够体现出艺术“跨越边界”的重要意义——推动交流、开阔眼界、冲击思维、吐故纳新,从而促进艺术生态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