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文物修复师职业化是打破文物修复瓶颈关键

        作者:核实中..2015-01-23 08:27:55 来源:中新网

            2014年底,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考古取得多项重大发现: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最早建鼓,发现了最早的乐舞遗迹,推测应为国君级别墓地……

            湖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发生地及辛亥革命首义策源地,有馆藏文物近200万件。

            记者22日从湖北省文物局了解,目前,湖北有大量的文物亟需修复,可是国有文博单位具备成熟文物修复能力的仅30多人,文物修复出现巨大缺口。

            “湖北出土有闻名海内外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修复工作极为重要。”湖北古陶瓷修复专家李奇记者表示。

            20年多来,李奇主持修复了上至汉代下至当代的瓷器上千件,很多情况下都是他独自完成。其中,修复国家一级文物、辛亥革命博物馆藏文物孙中山的“索耳八角花盆”时,就是他一人担起了全部的修复重任。索耳八角花盆是1912年4月孙中山到武汉时,当时鄂军都督府司法部副部长彭汉遗为其定制作的。其后,由于历史原因八角花盆遗落民间。一次偶然机会,湖北省文物总店的保管人员在其早年从民间收购的文物中找到它时,花盆的一个索形提耳已遭到严重损坏。

            “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李奇说,修复这件文物难度除了工艺性复杂外,没有得力的助手,是影响到修复进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胡家喜从事青铜器修复近四十年。2002年,湖北枣阳出土的九连墩编钟是继曾侯乙编钟,这组编钟出土时有多枚破损严重,胡家喜主持了这组编钟的修复工作。为了保护编钟的“原声”,胡家喜没有用传统的钎焊修复方法,而是开创性的使用激光焊接等技术,成功将编钟几千年前的声音复原了,成为中国青铜器修复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样,在这次重大的文物修复过程中,他也深深感受到了人手奇缺。

            “文物修复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修复人员的要求极高,而现实是修复人员的成材很慢。”胡家喜说。

            日前,在湖北举行的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培训班上,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詹长法研究员表示,目前中国有成熟文物修复能力的不过千人,“以现有的人员修复全部破损文物至少要一千年。”他说,“其实,在西方文物修复职业师是一个社会性职业,在中国却成了稀缺人才,与中国文物大国身份不相符。”

            詹长法表示,要实现中国文物修复师的职业化,就应鼓励更多的能人通过一定的准入制度参与国有文物的修复工作,这是打破文物修复瓶颈的关键环节。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