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3万人在家体验“修复”文物——“烂泥”捏出文物保护新故事

        作者:郭志清 记者 朱萌2025-11-26 08:45: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张造”团队成员开展古代壁画科普直播  朱 萌 摄

          谁说“烂泥”扶不上墙?

          在山西太原,有这么几个年轻人,他们组团从承载壁画艺术的一块块泥坯子入手,孜孜矻矻,用“烂泥”捏出了文物保护利用新故事。

          “鼓捣点儿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我国壁画艺术源远流长,特别是山西壁画,留存数量大、题材丰富、时代序列完整。满天神佛、帝王将相、秋雨赶考、节庆市集……山西社会发展的脉络及历史几乎都在壁画上有所体现,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小时候,我家旁边住着一位守庙人,我经常去那座他守了半辈子的庙里玩。”如今,在文物修复体验式文创领域颇有名气的“一张造”工作室负责人石志刚回忆,守庙人收入微薄,但其对庙宇中建筑构件和彩塑、壁画纯粹的保护之心对他影响至今。

          石志刚对寺观壁画有着独一份的喜爱。不管是名声在外的永乐宫壁画,还是无人问津的山中小庙,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前往欣赏、临摹。“古代壁画的保护和修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许多壁画上千年了,或许有一天就会彻底风化、倒塌。”石志刚惋惜地说。

          同样沉迷于壁画艺术的还有“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优秀策展人兰芳。在学校专攻文物修复与鉴定的她,毕业后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而进入当代艺术领域。兰芳感慨:“我总觉得那些摆在展柜里的艺术品离普通人有点远,我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摸到、能用上、能玩起来的,也能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另一边,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的“90后”葛驰,对此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2019年,偶然的契机让这几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有着共同愿景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组成了“一张造”团队。他们决定深耕文物修复与复刻,带着古代壁画“走出”庙堂,同时“鼓捣点儿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复制品更要保证原汁原味”

          “壁画复制品既要守住原真性,在肌理质感上‘以假乱真’,更要保证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原汁原味,才能更好地延续文物生命。”在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看来,原大比例复制等手段能够让壁画“走出去”,严谨的材料研发、科学的可逆技术和文化价值的传递缺一不可。

          “一张造”的成员们同样不想用普通泥板、颜料去敷衍,让壁画修复、复制流于形式,而是用原真的材质、触感、形态、颜色甚至气味,去还原古代壁画。团队中,兼通绘画、文物复仿制、材料学等学科的“杂家”石志刚成为研发主力。基于泥浆麻刀传统工艺,他在几年中反复修改、优化材料配比近千次,最终将一团团“烂泥”制作成地仗层泥皮板,复原古代壁画墙壁的质感和内涵。

          传统壁画颜料并不完全限于矿彩,植物色和复合色也有大量应用,不同地区、派别以及壁画家都有不同的颜料配方。在壁画专用颜料的研发上,石志刚在充分保留传统工艺、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研发出能够直接使用的传统矿物质颜料,保证色彩还原度,尽可能提高其牢固度、易用性。在壁画图案上,他们融入丝网版画技法,让泥板画稿精准、逼真。

          几年坚持下来,他们在“修复材料自主研发”与“可逆化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不断打磨实践,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关。他们复制的山西永乐宫、广胜寺、岩山寺等壁画作品走进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学校、商圈。那些复制作品与文物原件一致的细节质感、物理裂痕和画面气质,赢得了业内一致好评。

          “让壁画离人们再近一些”

          团队并未就此止步:“能不能让壁画离人们再近一些?”基于新材料研究成果,他们创新出文创领域的“零基础修复文物”沉浸式体验模式。一张壁画示意图、一块泥板、几包矿物颜料,普通人在家就能亲手体验壁画复色、做旧等壁画修复的主要环节。

          为降低门槛,他们精选全国有代表性的山西永乐宫、北京法海寺、甘肃敦煌的壁画,持续优化材料、工具与步骤。配套的《修复手册》上“如何修复一幅壁画”的设问背后,不仅清晰讲解了除尘、分析规划、补色、做旧、装裱的完整流程,还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古代壁画的专业知识与历史背景,让体验者不只动手,更能懂行。

          如今,“一张造”开发了永乐宫壁画系列、法海寺壁画系列、敦煌壁画系列等壁画修复文创,还将体验拓展至纸质文物、木器、陶瓷、青铜器等诸多领域。这些兼具美感与实用性的文创走进千家万户,带动3.3万人在家体验“修复”文物。

          “壁画修复需要精湛技艺、深厚文化底蕴,还有对色彩线条的敏锐感知,这些实操类文创降低了专业门槛,让更多人在亲身体验中读懂壁画与修复。”“一张造”文创工厂厂长兰峰说。

          几年间,“一张造”与全国多地的文博机构、院校开展合作,在山西博物院修壁画、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做拓片、在马王堆汉墓修帛书、在上海博物馆修古籍……让更多的人走进文物修复现场,体验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一天。

          “做旧边缘处理、沥粉贴金特效、瓷器修复、古籍修复……我们总在想新法子,就是希望让大家和历史‘交朋友’。”兰芳说,他们现在仍在不断探索青铜器、木器、漆器等更多领域的文物修复体验,以期让更多人看得见文物、读得懂文化、感受到历史。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