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苏州造园史新章:苏州当代美术馆以园林智慧重构艺术场域

        作者:admin2025-11-16 07:55:26 来源:美术报

          苏州当代美术馆建筑外观

          苏州,这座有着两千五百年造园史的文化名城,如今在金鸡湖畔迎来了一个承古开今的艺术新地标——由丹麦BIG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当代美术馆。

          作为BIG在中国落成的首个文化类公共建筑,美术馆以现代建筑语言重新诠释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将传统江南意象带入当代语境。

          设计团队从苏州园林中提取“廊”这一核心元素,以蜿蜒的丝带状屋顶串联起九个独栋建筑,既延续了“一步一景”的造园智慧,又创造了面向城市与金鸡湖的开放界面。建筑群通过分散的体量布局、回廊的抽象意向以及玻璃等现代材料的运用,在肌理层面与苏式园林建立对话,同时以流动的公共空间打破传统美术馆的边界,塑造出一个与自然交融、向城市开放的“无界美术馆”。

          这座占地4.88万平方米的美术馆,不仅重塑了金鸡湖右岸的天际线,更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延续着从文徵明到贝聿铭的苏州造园文脉,为这座千年古城开启了传统与现代的崭新对话。

          打造无边界艺术平台

          相较于苏州现有的艺术机构,苏州当代美术馆选择了差异化发展路径。执行馆长王晓松表示:“我们希望美术馆成为信息交互和激发城市创造力的平台。”

          这一理念体现在其“无边界美术馆”的运营模式中——通过正式开馆前夕的“空间生产力”项目、“右岸讲堂”等系列活动的开展,美术馆将艺术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打破传统白盒子的空间局限。这种“从城市生活外部向美术馆内部反向构建”的策略,让美术馆在开馆前就积累了相当的人气和专业口碑。

          在面对“如何构建作品与公众之间的理解桥梁”这一命题时,王晓松强调:“美术馆不能主动迎合大众口味,而要以自身的资源为城市中的人们在不同层面上讨论问题、激发思考提供可能性。”为此,美术馆通过多层次的公教活动和内容传播,将当代艺术知识转化为城市生活的常识,让艺术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的重要载体,苏州当代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展示空间,更是一个激发创意、促进对话的文化引擎。它既扎根于苏州深厚的文化土壤,又保持着对全球前沿艺术动态的敏锐感知,必将成为推动苏州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行动建筑学”理念的空间诠释

          11月8日,由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与王晓松共同召集的“纵浪大化的行动建筑学”学术讨论会在美术馆成功举办。会议汇聚了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与学者,在美术馆独特的建筑空间中,围绕当代建筑的文化定位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度对话。与会专家从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探讨了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建筑如何回应自然、城市与人文的复杂关系。

          讨论会分为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两个环节。BIG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比亚克·英格斯、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以及XING DESIGN行之建筑工作室创始人熊星分别发表演讲,以各自的实践、从不同角度,探讨建筑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可能性。

          苏州当代美术馆的建筑本身,正是本次讨论主题中“行动建筑学”理念的空间诠释。作为BIG在中国的首座大型文化场馆项目,美术馆不仅超越了形式创造的层面,更将苏州园林中“观游”与“栖居”的行为智慧,与现代建筑理念与技术相融合。

          项目充分结合金鸡湖右岸的自然景观,在塑造城市天际线的同时,也构建出一个富于体验与情感共鸣的场所。这一建筑实践,正是对本次研讨会核心主张的有力回应——建筑应超越纯粹的物质与技术维度,迈向以人的精神与情感为核心的城市文明。(图文来源ArtAlpha艺术阿尔法)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