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文明互鉴中形塑中国当代美学精神

        作者:黄剑武2025-11-08 08:37:56 来源:美术报

          栗珊 归途有风1 76×105cm 2025年

          百年回望,中国美术从“科学美术”到“大众化”再到“以人民为中心”审美立场和阐述方式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历练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感。通过作品表现国家建设成就、城市乡村变迁、百姓日常生活、科技融合创新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以这种叙事方式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国家基层建设,记录人民在国家建设中的参与度与获得感。从艺术家到美术工作者的身份转换,视野下沉、立足生活成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方法之一。“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美术创作对象的转换,而且是表现方式的转变,逐渐脱离了对旧有美术模式的惯性依赖,试图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多种路径与范式的探索。当今时代世界文明互通交融,现实给世界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诸多问题,中国美术需对全球化问题作出积极回应,力图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话语垄断,努力参与建构自主化的具有中国品格的文化体系。

          10月16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四川美院开幕,展览展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水彩(粉)等作品共510件,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集中展现了近些年中国美术创作的状况。此次展览作品从叙事方式看,美术作品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记录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发展进程,中国美术创作的叙事方式已经从单一化的传统模式转向多层次、多角度的表达。作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历史宏大叙事与国家建设成就题材的创作:艺术家们积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在国家宏大叙事中,描绘新时期建设成果和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如裴书鸿的中国画《兰新高铁工程》、霍尧的油画《金色大道》、王跃的木刻《中国制造》等。二是以个体或家庭生活为单位的叙事:以个体或家庭的视角呈现现代都市的多元生活场景和乡村现代化进程,记录个体或家庭与时代发展脉搏的共振。如于文江的中国画《绿色家园》、陈树中的油画《融·我们的家园》、柳青的雕塑《往来》等。三是跨媒介、艺术与科技融合方式的叙事: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综合材料成为叙事的重要媒介,艺术与科技的合作使叙事更加个人化、象征化和开放化,在跨媒介叙事中反映时代的革新精神,如叶俊华的综合材料绘画《搭紧未来》、郜世杰的水印木刻《时代产物》《NO.1-截面》等。

          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激流中,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意境论”等核心范畴,在当代语境下被重新激活。中国美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性的、追求生命与宇宙和谐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哲学思想,并贯穿于诗词、书画、音乐、建筑等一切艺术形式之中,形成了与西方美学截然不同的、独特而深邃的审美体系。中国的写意精神根植于中国儒释道哲学的方法论,求“立象以尽意”“得意以忘形”的思想,在“澄怀观物”中获得“直指人心”的本质体现,体现美学价值。目前,展览作品以写实居多,体现了中西方艺术中的形式语言和造型方法。美术的发展既是视觉图像的美术发展史,也是思想观念的文化发展史。它是一个从视觉认识到思想观念的生发和变化的过程。少数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在技法上强调情感体验和技法表现,吸收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技巧,但是对中国绘画写意精神中的书写性、表现性和思辨性体现不够,中国美学精神的内核没有完全展现,且缺乏体系。当代美术写意的困境在于“技术至上”的思维牵制,对心性表达的挤压,以至于难以回归精神本质,凝练中国当代美学的写意精神。艺术家们思考如何构建自主的中国当代美术体系,需要在深入学习西方艺术的规律和形式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重新审视,确立自我的价值本位。

          中国美学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都赋予美学新的内容和形式。艺术家创作集体既要扎根中国美学传统,积极面对新时代的美学课题;又要积极回应社会现实和问题,在文明互鉴中提升对话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全球化的文化视野中,艺术家既要继承中国美学传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美学中的写意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美术对话,在美术史书写的视野中反观自身,思考建构当代美学话语体系的路径。总而言之,中国当代美学精神的建构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时代课题,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当代中国美学一方面需积极参与国家文化话语体系并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提供东方美学的叙事路径,使中国审美经验,成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西文明互鉴和面对现实问题的双重语境中,形塑中国当代美学精神。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美术学院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