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燕 码头抛笼瞬间 铜质收藏作品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但许多小岛的独特人文与生态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大赛的初衷是以影像为媒介激活海岛的文化生命力。引导更多摄影师深入六横岛,通过镜头记录其自然风貌、生产生活与时代变迁,通过深度拍摄,打破海岛摄影“重风景、轻内涵”的局限,让影像成为浙江海岛文化传播的纽带,为海岛共富与文旅发展注入动力。
我们希望通过大赛,推动海岛摄影从“风景猎奇”转向深度纪实,形成兼具美学与文献价值的影像档案;二是以摄影为纽带,促进舟山与宁波等地的文化互联,为浙江海洋文化传播提供新范式。
相较于普陀的宗教文化或东极岛的旅游标签,六横的核心优势是“多元共生”的景观:自然景观层次丰富,集奇礁、怪石、碧海、原始沙滩于一体;人文场景鲜活生动,保留着传统渔村生活与渔业生产方式;生态与产业融合,海洋牧场、黄鱼养殖等特色产业与船舶修造业、临港工业、绿色能源产业等核心产业相融合。摄影师可以规划不同主题创作线路:渔村人文线、海岛风光线、民宿潜力线和航拍专线等,每条线路都有鲜明的拍摄主题和视觉导向。也可以选定码头、村落、工区等典型场景进行长期蹲点,捕捉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挖掘“山海、人文、发展”交织的独特故事。
因此,评选摄影作品时,我更看重“对海岛文化的解读深度”,以技术专业性为基础、以情感共鸣度为灵魂。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独特性,是否捕捉到六横独有的景观或瞬间,而非泛化的海岛影像;二是叙事性,画面是否能传递故事与情感,让人耐看;三是时代性,是否体现海岛发展的鲜活气息。从获奖作品看,大多作品都做到了这三点——有的以低角度展现悬山岛礁石与古木的层次之美,有的用平实视角记录渔村烟火,还有的通过航拍呈现港城与生态的共生图景,真正实现了“以光影为墨,为海岛塑像”。
记录时代变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纵向跟踪——对同一地点(如渔港)进行周期性拍摄,形成视觉年表;微观见证——聚焦个体命运(如老渔民转型民宿店主),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物件叙事——收集渔船编号、盐工日记等实物,辅助影像构建历史证据链等。比起这些方法,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摄影师需如“人类学家”一般扎根海岛,让作品成为未来研究海岛社会的视觉文献。
地缘相邻决定文化共情,随着大桥的建设,宁波跟六横岛的交流会愈来愈频繁,宁波摄影人会更加常态化的深入海岛创作。今后也可以开展像“双城记”采风计划以及开设“海岛纪实工作坊”等项目。
戚颢(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本版文字由厉亦平采访整理,标题另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