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艺术家的创新实践与个人IP对当今艺术市场定价逻辑的核心影响

        作者:朱长元2025-10-24 09:24:38 来源:朱长元公众号

          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一旦要进入艺术市场流通,它就有一个如何合理定价的问题。以往的传统定价逻辑都以“物理材质价值+艺术家声誉+市场流通性”为核心。随着现在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创新实践和注重个人IP的打造,今天的艺术市场定价逻辑,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还越来越细分化。

          在这里我以草间弥生为例子,分析现在市场正在逐渐形成的定价新模式:同许多艺术家不一样,草间弥生现在的作品定价,激活的已经不再局限于“符号IP化作品”的溢价,而且她创新实践的沉浸式装置艺术定价还新增了“体验成本溢价”“跨界资源附加值”“知识产权长期价值”,这些与传统定价完全不同的维度。


          从“艺术符号”到“符号IP”转换的商业化进程驱动的溢价翻倍

          尽管草间弥生之前在艺术市场上早就占有了自己的地位,但在2000年前,其作品的“圆点符号”局限在艺术圈层的认知,IP溢价占比仅15%,其核心依赖于“日本前卫艺术代表”的艺术史定位;2018年,通过对“南瓜+圆点”这个在全球都有辨识度的艺术符号的统一化运营、话题量由2000年不足100万增至3000万+的社交媒体传播赋能、以及与LV等品牌的商业联名破圈,她的个人IP从“小众艺术表达”转化为“大众消费符号”,溢价占比翻倍至33%,从而成为了作品定价的第一核心驱动力。


          体验价值从“稀缺性”到“IP赋能稀缺性”之后市场定位大幅升级

          比如草间弥生的装置艺术作品,2000年体验稀缺性溢价占比35%,其核心依赖于大众对“体验式艺术的早期新鲜感”(当时沉浸式装置尚未主流化);到了2018年,体验稀缺性溢价占比降至23%,但通过体验与IP深度绑定(如“南瓜+镜屋”的组合成为了草间专属体验标签),让稀缺性从“技术层面”升级为“IP专属层面”,即便在同类沉浸式作品增多的背景下,草间弥生的IP标签仍能维持体验溢价的高含金量,形成“IP+体验”的双重护城河。


          由衍生品价值反哺原作构建“IP价值闭环”的市场价格增长逻辑

          2000年,草间弥生的IP商业开发尚未启动,其作品无衍生价值反哺。到2018年衍生品价值反哺溢价占比13%,核心源于IP衍生产品的规模化变现,如2018年相关衍生产品的年销售额超1.5亿美元,这些衍生产品不但降低了大众接触IP的门槛,反过来还提升了人们对原作的市场认知度及收藏价值的认识,形成“衍生产品拉新——IP影响力扩大——原作溢价提升”的闭环,推动IP溢价进入加速增长通道。


          通过关键事件触发溢价跳涨的时间节点及其市场定价规律

          2008年至2012年,草间弥生作品首次在纽约古根海姆等地进行大规模的巡回展览,其IP溢价占比从15%升至22%;2013年至2017年,是她同LV等品牌商业联名的爆发期,IP溢价占比从22%升至28%;2018年之后爆发Instagram等平台打卡热潮,

          触发其在社交媒体上爆红,IP溢价占比再从28%升至33%。

          对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规律,即艺术家每一次的“艺术破圈事件”,如大型巡回展览、品牌商业合作、社交媒体传播等,都会触发IP溢价的跳涨,并且它还是非短期的波动。

          现在,艺术家只有不断通过将作品的“个人符号”转化为“大众IP”,才能打破传统定价的“精英圈层评估”,从而带来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的“大众认知度溢价”“衍生价值反哺”“体验稀缺性定价”等。

          除此之外,当下艺术市场的定价,甚至已经开始走向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细分化路线。如草间弥生最近亮相于泰特美术馆的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无限镜屋》系列,采用“限量+可复制”模式,单件镜屋售价约800万美元至1500万美元,其溢价核心并非物理材质的玻璃、LED灯成本,而是“符号IP的大众共鸣价值”。据苏富比数据,草间弥生现在的作品定价与社交媒体话题量相关,每百万话题量可提升12%售价;且衍生产品服装、家居等超2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也反哺了原作定价,从而形成了“IP价值闭环”。

          显然,作为当代艺术作品尤其是体验式装置艺术作品,“大众参与度”已经开始成为定价的关键变量,同时,商业品牌与当代艺术的绑定,也证明了在“艺术IP的商业赋能”作用下,可直接转化为定价时的溢价。对此,当前市场既要建立“艺术IP商业价值评估模型”;同时,创新使得当代艺术早已跳出架上绘画的桎梏,从媒介(影像、AI、生物艺术)、观念(从“再现”到“批判”“介入”)到语境(全球化、科技伦理、身份政治),让艺术摆脱重复僵化状态,实现了对现实的精准折射与思想的先锋表达,因此现在的定价还需评估作品的“技术前沿性”“学术引用率”“社会议题影响力”,推动市场形成“科技艺术价值评估”,如明确将“算法原创性”“批判思想深度”纳入定价的权重范围,使定价从狭窄走进更具合理的价值体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