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它不仅是研究殷商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更以其独特的视觉形式、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在数字化与智能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甲骨文的多重美学价值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甲骨文的艺术美:意象世界的感性呈现
艺术的本体在于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而富有意蕴的感性世界。作为古老的文字符号,甲骨文不仅具有记事功能,还展现出多维的艺术价值。它通过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创造过程,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心灵意象,并最终物化为契刻于甲骨之上的视觉形式,形成一个融材料、形式与意蕴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审美结构。
在材料层面,龟甲与兽骨的自然肌理与人工镌刻的痕迹相互交融,赋予甲骨文以原始、朴拙的物质质感。这种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肌理与岁月印记,不仅构成视觉体验的一部分,更因深度参与了审美意象的建构,成为美感的重要来源。
在形式层面,甲骨文通过刀笔的方折圆转与疏密布局,形成独特的视觉节奏与韵律。其刻画讲究整体章法,字与字之间错落有致,既契合镌刻操作的便利性,又展现出古朴而严谨的秩序感。诸如“人”字取侧立人形、“身”字似人体怀妊之态、“尾”字突出尾部的特征,皆以极简的线条捕捉物象之神韵,体现早期文字象形表意的艺术智慧。
在意蕴层面,甲骨文凭借象形、指事等造字方式,构建出一个多元立体、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甲骨文的意蕴具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与无限性,这使得不同观者在审美过程中能够产生丰富且各具差异的感受。例如“尨”(máng)字,《说文》释为“犬之多毛者”。其字形呈蹲伏翘尾之态,笔画生动且富于民俗趣味。即使不识此字,观者亦能从它模糊茸毛的视觉形态中,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这种“不识字亦能感其美”的审美特性,既彰显出艺术美超越知识局限直击心灵的力量,也体现出语言在流变中持续焕发生命力的内在规律。
甲骨文的技术美:功能与审美的古今融合
技术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范畴,其核心在于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甲骨文的制作过程本身就体现出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在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刻写需要严格遵循占卜仪式的书写规范,其字形结构既要清晰可辨以满足记事与沟通的实用需求,又要兼顾布局美观,这体现了在实用中追求形式美的早期技术美学思想。
时至今日,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技术美的理念不仅得以传承,更焕发出新的生机。甲骨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正是通过将这一古老文字符号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的物品,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活美学的有机融合的。例如,“甲骨魔方”将文字识读功能与益智游戏相结合,甲骨文元素的咖啡拉花、耳饰设计等则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同时,借助现代设计语言,甲骨文所特有的方正之美、自然镌刻感、金石气韵、疏密布局以及纯真原始之美,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配饰、包装及服饰领域,使产品既承载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种对“功能美”的追求,实际上是对历史上两种片面倾向的扬弃:一是只注重功能而忽视形式,二是将审美价值完全剥离于实用之外。甲骨文文创的成功实践表明,优秀的文化传承必须坚持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产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同等重要性。这一理念与当前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动语言文字作为“动态数字资产”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不谋而合。
甲骨文的美育价值:塑造完满人性的文化根脉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超越功利的局限,发展完满的人性,回归精神的家园。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具有独特而深远的美育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培育宽广的审美心胸与深邃的审美眼光。通过提倡以“游”的审美态度来观照甲骨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得以暂时搁置纯粹的考据或功利目的,进入与三千年前契刻者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深入感受其艺术与技术的交融之美,从而提升心理的自由度与开放性。其次,甲骨文所承载的方正之美、自然镌刻之美、金石韵味、疏密布局之美以及稚拙原始的气息,为培养健康、高雅、纯正的审美趣味提供了珍贵素材。它帮助人们在直观体验中辨别美与丑、雅与俗,逐步建立基于金石传统和文化根脉的审美判断与自信。此外,甲骨文的美育实践也深刻揭示了美育途径的多元性与融合性——美育不应局限于校园或课程之内,而应延伸至社会教育、大众传媒、日常生活与数字技术等多个维度。例如,博物馆与美术馆通过专题展览营造文化氛围;《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媒体节目运用新媒体手段生动传播甲骨文知识;文创产品、城市景观与数字应用将甲骨文美学融入日常环境,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熏陶;同时,借助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和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工具,可开发多感官参与的互动体验,推动审美感知的深化与升华。
对青少年而言,甲骨文美育不仅能够激发其“自由、活泼地生长”,更在潜移默化之间向他们传递着审美格调与理想。这一系列实践与当前语文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全民语言文化素养、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文化传承的宏大目标高度契合,共同推动美育向更全面、更融合的方向发展。
甲骨文既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还是延续至今、充满生命力的美学载体。其艺术美体现于意象世界的丰富与感性,技术美则彰显于功能与形式在古今之间的巧妙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挖掘甲骨文所蕴含的多重美学价值,将其纳入中国语文现代化与数字中文建设的宏观框架中加以运用,推动其从学术殿堂走向公众审美领域,从文化遗产蜕变为生活艺术与教育资源。由此,让这颗曾深埋于地下的文明种子,在当代科技的赋能与美育的滋养下焕发新的生机,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作者郑润泽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本科生,郑志刚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