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海报
作为中华文明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博物馆与美术馆都珍藏着丰富的历史与艺术资源。2023年,中国美术馆联合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等博物馆,举办了包括“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在内的一系列展览,这些尝试正是博物馆和美术馆相结合的体现,引发了热烈反响。其实,以往博物馆和美术馆之间一直存在交流,但从规模和体系上还未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在这里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共性与区别到底在哪,然后再去探讨它们是否可以“打通”的问题。
博物馆和美术馆对物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在博物馆的语境下,会将藏品称为文物,一个博物馆重要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文物收藏的数量与质量。展览对文物进行展示,学术研究、讲解传播、文物修复等工作都是围绕展览展开的。博物馆依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对文物进行管理,对于什么是文物、什么不是文物、文物有哪些门类,都有比较充分而准确的认识,这成为博物馆展开一系列研究、收藏、展览、教育的基础,这与文物的美与否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相对于博物馆而言,美术馆的藏品可能更加多元化,其相关工作也往往是围绕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展开,目的更主要的是阐释作品中的“美”。
既然对物的认识不同,那么对物的展示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展览,也有不同的呈现。策划展览的过程中,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理念上会有不同的侧重。每个博物馆,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省级博物馆都有基本陈列,指的是展览以历史作为依据,根据时间轴展开,重在把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重要的历史事件用文物梳理清楚,强调基本的知识和逻辑。而美术馆可能更多地强调一种共情,让观众在情感上和作品产生交流和共鸣,从而启迪观众,成为社会美育的殿堂。
除了文物和展示理念之外,在展出形式方面博物馆和美术馆也有所差异。很多博物馆都会有基于馆藏的常设展览,持续时间很久,可以达到十几年,在内容上会缓慢地进行修订,但整体框架不会有大的改变。这种展览呈现的文物数量比较庞大,知识架构体系也比较磅礴,值得反复观看。相对来说,美术馆举办的临时展览会更多,展览作品题材新颖、种类丰富。
博物馆和美术馆有着诸多差异,但它们都具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近年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公众对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博物馆和美术馆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展览数量和展览质量大幅提升,也在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活动边界,在研学、传播、数字化发展、智慧博物馆及智慧美术馆的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多新的举措。随着交流机制的不断完善,博物馆和美术馆之间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更加能够理解对方的诉求和侧重方向,也具备了跨界打通的经济条件。
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高,两大文化机构的深度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近年来,馆际合作创新不断涌现。浙江美术馆在“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中,联合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展出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近100件,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汇集中国书法经典的艺术盛宴。
辽宁省博物馆与北京画院的合作同样具有示范意义。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多维度深入合作,充分共享藏品资料、展览成果和学术资源。这种合作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2023年,辽宁省博物馆与北京画院联手打造的“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师友弟子们”展览盛大开幕,展出作品450余件,不仅讲述了齐白石将近一个世纪的艺术之路,更通过展示其与师徒、友人的关系谱,勾画出20世纪中国画坛的群像。2024年正值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纪念,辽宁省博物馆和北京画院又携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进行五馆联动,以展览、文创、线上直播等形式传播齐白石的绘画艺术。
这种跨界合作,不局限于展览和文物的互通互借,还包含了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一系列的产出,因而才能带来1+1>2的效果。博物馆和美术馆发挥各自的学术优势和专业特长,博物馆可以从文物研究、文献整理等方面挖掘展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内涵,美术馆可以提供专业的艺术理论支持,对文物进行更好的美学呈现,着力策划出兼具艺术性和文物性的展览。这样一来,从文物保护到学术研究,再到公共教育和衍生产品,都会有新的火花随之产生。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馆际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馆际协作多集中于短期展览,缺乏长效联合策展机制与资源共享平台,资源互补性未充分释放,跨领域学术研究不足,公共教育功能局限,数字化应用滞后,等等。
对此,需要构建系统性的馆际协同机制。首先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国家层面应出台政策,鼓励美术馆、博物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目标、内容和方式,同时支持开展联合展览、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合作项目。未来,为了让这种融合更好地完善发展,我们还需要充分尊重差异性,理解对方的研究特点,让融合工作变得更有成效。例如,博物馆与美术馆对展品的展出环境有不同要求,博物馆的文物保存对储存环境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在展出的过程中对基础设施的选择较为谨慎;而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尺幅差异较大,形式类别也很丰富,博物馆的展柜布局框架比较固定,一些如超大尺幅或异形展品并不适宜在博物馆内展出。这对双方的融合互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希望未来有更多、更好、更有趣的融合展览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
(作者:董宝厚,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