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柳意微微 风节自殊——丰子恺与郑午昌爱柳画柳

        作者:朱琦2025-09-07 08:23:44 来源:美术报

          郑午昌 深柳读书堂

          在古代,人们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这一方面因为“柳”与“留”谐音,可以表达挽留与不舍之意,另一方面,柳条有顽强的生命力,赠予离别家乡的亲友,也是祝愿他们尽快在新的地方生长繁衍。唐诗中有许多咏柳诗句,如“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张九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

          丰子恺对于杨柳的赞美,反映出他“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的独特的审美视角,体现出他对于真善美的朴素追求。除了随笔外,他还以大量富有生趣的漫画来展示杨柳之美。他的漫画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那时他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曾见农人在湖边栽柳,便要来一小株种在自家的小屋旁,并将住处起名为“小杨柳屋”,从此后与杨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丰子恺画柳,喜欢在飘荡的柳条间添加轻盈的飞燕,为的是让春的消息更加分明和动人,让江南人家的平居生活在柳飘燕舞之下,亦诗亦画地映入人们的眼帘。友人俞平伯是“子恺漫画”的早期粉丝,最能理解他的性情,故而给他取了个“丰柳燕”的雅号。他写杨柳、画杨柳,使杨柳成了最解人意的植物。在他的漫画中,杨柳欢快地陪伴儿童成长,羞涩地吐露少女幽情,善良地为旅人提供荫凉,潇洒地为文人带来诗思。这种对于杨柳的同情和挚爱,抑或是他温文尔雅、如醉春风般的个性使然,是人与自然间的惺惺相惜。

          与丰子恺文学化、生活化的漫画相比,同时期画柳名家郑午昌的作品则更显得专业化,更具有绘画性。郑午昌是20世纪上半叶海上画坛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博学多才,有侠义心肠,在绘画创作上不像丰子恺那样以简笔漫画独创一格,而主张从传统入手,师古法而立我法,在丰富的民族传统绘画中寻找革新的力量。他认为画山水画得浑厚难,清厚更难,因而在创作中既吸收了宋人画山水的磅礴气势,又揉入了王蒙、吴历、石涛、石溪等文人画山水的苍润朴茂,所作的山水画层峦叠嶂、高远宏阔,笔墨苍润、赋彩雅丽,适得清厚之趣。

          郑午昌热衷于画柳,也是为杨柳的风姿和品性所吸引。他曾在画中自述道:“余好为杨柳写景,爱其艳丽潇洒,如美人逸士。”他画杨柳的手法,与丰子恺那种春风杨柳两三枝的减笔法全然不同,而是采用加法,先画树干后出枝,再自上而下,顺着柳枝密密层层画柳条,等细密的柳条勾描好后,又用花青淡墨加以晕染,从而形成层次丰富、缥缈如烟的柳烟景象。郑午昌强调用笔要劲而得势,布局要密而不板,他画的杨柳就有这样的特点,虽然是柳条千千万,然而无一笔不是乱中求理、密里求疏。这些杨柳柔而不弱、工而不刻,时而松秀、时而苍郁,神韵之悠扬、风格之卓绝已然超越古人。因此,朋友们戏以“郑杨柳”呼之,而他自己也自信满满地起了个“双柳外史”别号,常署于画中。

          郑午昌画柳,画出了文人的风雅,也画出了文人的傲骨。1937年底,日军侵占杭州后,封锁西湖,在苏堤上遍植樱花,此举毁损了西湖风貌,给国人带来了心理创伤,更令郑午昌感到愤慨,他认为西子蒙受不洁,从此后很少画柳,尤其是他所钟爱的西湖之柳,一直到抗战胜利。有关这段往事,他在扇画《柳庄清夏》中有所记述。也就在同一时期,丰子恺用自己的稿费,燕子衔泥般垒筑起来的爱巢缘缘堂,也遭到了侵华日军炸毁,这令笃信佛教的他悲愤不已,多次撰文谴责日军暴行。他在流亡大后方途中,把当时梅兰芳蓄须明志、罢歌罢舞的照片摆放在床头,以表敬佩和推崇之意,并用自己的画笔积极反抗侵略、颂扬和平。这两位爱柳名家的民族气节,足可以代表当时文化界的思想情操和爱国情怀。

          对比丰子恺与郑午昌笔下的杨柳,在一简一繁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中,可以体会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境。丰子恺笔下的杨柳,往往只取垂杨一株或柳条数缕,在画面中起到象征和衬托作用,比如《努力惜春华》《春光今在阿谁家》《月上柳梢头》等画,描写了学童植树、少女怀春、文人茶话等情景,画中的青青柳条散发出一股春意盎然的醉人气息。郑午昌画的杨柳,如《柳荫相晤》《柳溪话旧》《深柳读书堂》等,大多是古柳一片、柳条万千,柳荫下有仕女泛舟、老丈漫步,柳林深处有故人相见、静窗闲读。如果说丰子恺的画柳漫画是一首优美清新的小诗,一枚嚼起来回味无穷的橄榄,那么郑午昌的画柳山水,则是一章婉转惆怅的词曲,一片可游可居可寄乡愁的精神家园。

          丰、郑二人不期然地以杨柳为重要画题,并将新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传统文人的浪漫情怀,有机地融入春平凡、优雅、春意盎然的杨柳中,栖息在柳村、柳巷、柳溪、深柳读书堂里。品读他们的作品,兴许还能感受到身处时代大变迁中的中国文人,对于既往精神家园的留恋以及对于新时代的冀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