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 《小窗幽记》两则 93×55cm 纸本 2025年
杨雯的书法如一脉清泉,自魏晋风骨中奔涌而来,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处激荡出璀璨的艺术涟漪。
杨雯书法的笔法,是对“二王”正脉的当代转译。他深谙中锋用笔的精髓,却不拘泥于形骸,每一根线条都经过篆籀古法的千锤百炼,却又在提按使转间焕发出鲜活的时代气息。观其作品,可见《兰亭集序》的飘逸与《祭侄文稿》的悲壮交织,苏轼的丰腴与米芾的痛快碰撞,笔锋所至,既见晋人“尚韵”的风神气度,亦有宋人“尚意”的个性张扬。他尤为擅长以线条的粗细对比制造视觉张力:粗笔苍劲雄浑;细笔轻盈悠远;这种“刚柔相济、方圆互藏”的笔墨哲学,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场域。
在墨色的运用上,杨雯展现出诗人般的浪漫想象力。他以水为媒,让浓淡枯润在宣纸上演绎四季更迭—浓墨如暮春繁花,醇厚饱满;淡墨似初秋云雾,缥缈空灵;枯笔若冬日寒枝,筋骨毕现。这种对墨韵的精妙把控,不仅源于对传统帖学的深入研究,更得益于对现代美学的敏锐感知。其作品在空间布局上大胆留白,字与字之间的呼吸感、行与行之间的节奏感,构成了独特的“纸上建筑”:密处如重峦叠嶂,疏处似大漠孤烟,虚实相生间,让观者在有限的尺幅中感受到无限的时空纵深。
作为教育者的杨雯,将书法视为文化传承的火种。在枣庄学院书法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他开创“一人一策”的培养模式,让每个学生在临习经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他常说:“书法不仅是技法的修炼,更是精神的修行。”这种“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师生共同探索的笔墨实践,恰似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上游是杨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下游是新生代对未来的勇敢探索,而中间奔涌的,正是书法艺术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文/孟鸿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