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 书法 取之其书学理论文章《历下笔谈》
当今不少书家,知道泾县包世臣(后简称先生)作为晚清嘉道年间著名的“经世学”家、治水专家、文学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人可能很多,其著《艺舟双楫》书论文献,不仅被清未士大夫和书家推崇,直至近现代乃为无数书法家膜拜敬昂,至于读到先生家书者,更加微乎其微了。
近三年,我在修改《包世臣先生传》时,又一次翻检1981年上海书店印发的《清朝野史大观》,再次读《清朝艺苑·包世臣家书》,字字句句,蕴藏着清代士大夫重义、重情、重孝的道德操守,让我感叹,让我唏嘘。
先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生,卒于咸丰五年(1855)。字慎伯,自称包安吴,皆因东汉泾县西南乡设安吴县,包村属安吴地,故称。作为家中独子,自小聪慧,深得其父宠爱,七八岁随父赴白下(南京)学文读书,先生十八岁时,父患痔病回归包村养病,为生计所迫,先生在包村种地、教授童生,非常之苦。二年后父亲去世,先生开始交游求学,并在嘉道年间彰显大名,行走在朝廷相国,一二品大员、封疆大吏和两江总督之间,任地方治水属官,或任朝官幕僚,并在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道光十五年(1835)以“大挑”一等任江西新喻知县,后因母逝,丁忧三年后履职一年不足,又因改漕粮税法,被地方“两院”以“名以减免漕民税利之由,实违国朝漕税之法”罪,弹骇辞官,开始卖文售字以谋生。
故先生一直“落拓江湖难以归家”,与妻文氏生三子二女,长子包诚,次子包函,三子包廉,二女令媞、淑媞。家中老母、妻子儿女均由大妹协助关照,使先生一家平安静好,深为先生感激。道光十二年,包函以国学生资格任职湖南署府陆祁孙(江苏阳湖人)属官,想让表兄阿辛(先生大妹的继子。妹夫病故,大妹带阿辛回娘家生活),到署府任衙役,以获官薪谋生。道光十三年年,先生长女令媞嫁亲家江苏阳湖张琦次子仲远为妻。回程途中,先生获知阿辛至今仍在包函家佐事,并没在官府任职,薪水仍为四金,大妹内心不快,先生自然有悟。后来又想,包函没将阿辛纳入府署入职,是否有意避私?如果这样也没大错,但阿辛薪水过少却是事实。
不久,包函公差赴白下(南京)办事完毕回家,先生与包函说起阿辛任职情况,包函答先生回署就办,不知又为什么但仍依旧,大妹内心存怨,先生心中有气。这一天,门房接包函一信,读毕,借回信之机,先生书下这封措词激烈的家书,训教儿子,这就是先生家书由来。
分析家书,我们不难发现,包函以自薪十金(一金,兑银大约十两左右),付四金表兄也可谓不少。但先生却认为太薄也是有理由的。清康熙年后,不论朝廷命官,还属官府衙役,均按职位不同,除去年薪月付外,还有若干不等的车马费、招待费、笔墨纸砚费、灯火竹炭银钱,另外还有养廉银,这些费用相加,比年薪还多,包函付表兄四金,相对来说自然显少。于是,先生以慷慨之心度其子之腹,并以亲身事例责斥其子。私家小事,实则无足轻重,但先生上纲上线,几近苛刻严加责子,一展严于自律、宽厚待人的长者风范,体现出对大妹的尊重和关爱,目的就是让包函必须善待阿辛,以宽其母,以礼力尽晚辈之孝,拳拳之心跃然纸面,令人肃然起敬,令我油然而生更多的感悟。
《论语·为政》孔安国说:“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已以恭,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有政令。”意为,一个人如果孝行家族,必然可忠于国,故古人存有:人行大节,首在忠孝。事实上,古往今来,能忠孝两全并不多,先生则不然,家书字里行间虽说人情世故,但教儿知恩图报的倾诉,本质上多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维护,凸现出对“国”的忠诚。先生出身底层寒士,家境贫穷,尤悉“官场之情伪,穷惨之疾苦”,其一生无论为官、为宦,或幕僚,均身怀忧国爱民之心。
嘉庆十三年,先生赴杭州袁浦交游,获民众正在承受徐州、扬州、六府摊银之征当口,获知国朝两相国爱心觉罗长文献公和戴文端公负责摊征事务,以拜访为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力陈“官场之情伪,百姓之疾苦”事实,为民请愿,终便二相国罢免徐州、扬州、六府360万银两摊征之举。嘉庆十六年秋,先生佐两江总督张白龄治河,采取临工决盖之策,旬日使袁浦板闸(现属杭州)和淮安一带一百多万居民免于水患。
嘉庆二十年,江淮大旱,先生在白门(南京)奔走呼号,力倡捐赈于民,使南京九万饥民得以活命。先生一生,多为民赈灾之苦累,在江南一带深入民心,均以先生为楷“好学子弟皆习世臣”也。
鸦片战争前,先生多次著文阐述鸦片对民之危害,力陈禁烟。道光二十一年(1841)林则徐再度赴广州禁烟,林则徐专程取道江西南昌访问先生,讨教如何禁烟抗英之策。先生耳背,以笔与林则徐交谈一番,建议“止浊必澄其源,行法先治其内”,慷慨陈词力陈主张林则徐组织水师,加强长江要塞防务,以阻英军入侵。
道光二十二年,英军再犯白下(南京),先生连夜作《歼夷疏》提出抗夷之策,主张只有坚决抗击,方能振威国朝,一洗雪耻……类似以上事例举不胜举……故我县著名学者胡朴安先生在其著《包慎伯先生年谱序》中大声呼喊:“先生并非一县之人,实天下之人,非一世之人,实万世之人也。”
读完家书,掩卷再思,先生作为清朝底层寒士,学者,竟然怀有如此高尚情操,联想当今社会一些人经受不起金钱与权势的诱惑,做子女的负恩忘情,嫌弃父母,丢失人伦;做商人的见利忘义,以假充真,伤及人命;做官吏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败堕落,仍不知廉耻的行经,丧失了一个人起码的道德标准,丧失了一个人应有品质素养和人格底线,给国家、给社会、给家庭甚至本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多么令人感叹。
无需多言,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