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析艺术教育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作者:刘亚 2024-12-03 09:19:52 来源:大河美术报

          teamLab Borderless 无界美术馆上海常驻项目

          艺术的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两种偏向之一,另一种偏向是教育学科下的艺术教育,前者偏向于艺术,后者则指向“技术”。关于“艺术”和“技术”的争论是美术教育学科建立以来争辩的焦点之一。今年,由上海博物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通过本次展览对法国学院派艺术的跌宕起伏的陈述,可以看出美术转型对艺术教育转型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看,“艺术”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技术”的内在含义,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交织在一起。古代中国学生被要求学习并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到了宋代,宫廷画院的建立才确立了绘画作为一种娱乐事物出现,表现出重“艺”轻“技”的观念。西方美术史中,艺术的含义总是在不断变化。早期艺术也被看作是一种技能,艺术家被称为“工匠(Craftsman)”,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大师(master)”。文艺复兴后,工业革命时期的美术学校和手工艺运动又回到技能训练上,后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艺术与技术的偏向方仍各执一词。

          “艺术”一词肇始于17世纪的法国。1648年,艺术教育的雏形在巴黎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初步形成。该学院在技能训练上遵循写实主义法则[1],对美术教育的影响延续至今,成为之后美术学院仿效的楷模。我们今天看到的美术学院,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当时法国建立起的教学模式。20世纪晚期,“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将艺术媒介扩大,使社会生活题材几乎占据了主流艺术的位置。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在这个阶段融入了新的内容,从培养工匠到培养艺术家,从技能训练到审美的训练。笔者看来,当下艺术家的培养目标和训练模式更像是综合了以往的经验,将技能与审美能力、匠人精神与艺术家精神相结合,改变了两种较为单一的偏向。

          以艺术教育学科为例,首先我们必须探讨何为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也谈到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从古代到现代,我们对于艺术的定义愈发模糊,艺术的“潮流”似乎代表人们某一阶段对“艺术”概念的阐述。回想过往的美术革命也确实如此,艺术的定义随潮流而改变,直到当代也难以定义。对美术教育者来说,这样的改变具有两面性。美术教育者作为审美的中介,能够过滤非审美的艺术,使学生能够天然接受具有审美性的艺术。若中介对于艺术的理解有所偏颇,是否意味着学生接受的艺术走向会随之偏移?全球化语境下,社会受到多样文化的冲击,“艺术”一词被滥用,人们的审美层次参差不齐。审美艺术活动作为人的感性和理性、身体和心灵、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受到人们身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审美视野和作品创作。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无论在培养艺术家还是在教授美术时都要经常思考“何为艺术”的问题,避免来自全世界艺术与文化浪潮的冲击。

          其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艺术教育中可以看作是两种能力,艺术的能力倾向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技术的能力倾向于创作与艺术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运用艺术语言,获得鉴赏艺术的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形式的能力。审美、艺术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感知觉的情绪体验,包含了其想象、分析、理解等思维活动。

          技术与艺术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以艺术的方式观看伦勃朗的《自画像》,能够感受其内在思想和背后传达的精神。以技术的方式观看,我们可能会称之为现实主义或者伦勃朗式。伦勃朗对光的运用不只是在暗示空间,还在表现人性与宗教内涵。他借由光线、空气与阴影等不可捉摸的视觉特性来唤起心灵深处与精神的神秘[2]。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还体现在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上。技术支撑艺术展现艺术的内部思想。承载艺术的载体、人的观念在变化,导致创作方式也在变化。艺术家只有结合了艺术和技术,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艺术为技术制造的物品赋予了意义和美感,技术为艺术创造的概念或意象提供创造的基础[3]。艺术与技术是相互并重,相互促进的。当下一些教师在授课时有一些错误的走向,如过于重视技术而忽略了审美的培养,过于追求艺术潮流而忽略了技术等。

          艺术教育和艺术在历史上基本是同步发展,但有时也会稍有错位。如人们在倡导艺术与新技术的结合时,艺术教育在近年来也提出“STEAM”教学模型(具有综合性教学观念的教学模式,以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五个学科构成,通过课程设计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现有的STEAM教学是将这五科割裂开,并非五个学科的融合,混淆了该教学模式的本质理念。STEAM教学不仅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新里程碑,还是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的新力量。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既包容又冲突。自工业时代以来,艺术与技术的矛盾愈发明显。宗白华先生在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艺术和工业技术有“雅俗”之分,前者是高雅的,后者则是低俗的,前者偏好表达自我,后者偏向实际应用。现代艺术与技术被重新定义,发展更趋向于“艺术+”,原有的技术不断被潮流带来的新技术手段更替。技术在当下被视作科技,如建筑与媒体的融合,人工交互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当代艺术或展览被冠以“科技”之名。

          如果艺术观念的改变属于一种自我更新,艺术自我更新的方式就是自我革命。从历史上看,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似乎是一种力量走向极端后的反击。社会对审美标准的定义也有着阶段性的变化,正如人们对于古典或者抽象的艺术形式的认识,技术一直与艺术交织成一股力量,它们的关系好像在反击时达到极致,后又各自占领自我的阵地。回归到艺术语言上来说,艺术与技术是彼此自我价值显现的必需品,也是支撑绘画的中坚力量,缺一不可。立足于艺术教育角度看,无论是艺术教育者还是艺术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审美标准的制约,难免产生偏向某一方的倾向。因此,艺术教育者要有前瞻的艺术审美标准,在保持自我审美更新的同时抵制艺术浪潮中的低俗艺术,深思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蓁.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流派影响下的艺术学院教育[C].美术学研究(05).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2016:9.

          [2]朱顺传.形式与“精神”的融合——论伦勃朗绘画艺术中的形式语言[J].电影评介,2009,(10):84-85.

          [3]薛颖.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数字技术对媒体艺术的影响研究 [J]. 艺术科技, 2016, 29 (09): 411.

          (作者单位:北京中学)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