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味”里品变迁 “石油情”中话发展
——油韵丹青--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暨“工业学大庆”号召六十周年石油美术作品展览举行
石油是什么颜色的?是深红、金黄、墨绿,还是黑色、褐红,或是无色透明?10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石油科技交流中心举行的油韵丹青——新中国成立75周年暨“工业学大庆”号召60周年石油美术作品展览(第三届中国石油职工美术作品展览)上,石油美术工作者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来自石油行业45家单位的200余幅作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了石油工业的奋斗实践、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表达了百万石油人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深情祝福。
展览由中国石油文联指导,中国石油美协主办,中国华油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章云,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余宁,中国华油集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赵厚川,中国石油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石油党组宣传部副部长沈中,中国石油文联副主席、中国石油美协主席、大港油田公司纪委书记李炯,中国石油文联副主席、华油集团副总经理施海峰,华油集团副总经理黄珍涛,以及林容生、宋克、夏荷生、魏广军等美术家,中国海油、国家管网等单位文联负责人出席开幕式。中国石油文联秘书长、中国石油美协副主席张俊东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有关要求,把“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与“推动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深度贯通。“石油系统的书画家们,长期浸润于石油文化的芳馨神秀,承接了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诗韵与厚重,以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和别开生面的革新意识,深耕艺苑,创作出许多影响深远、广为传颂的作品;持续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文化艺术,充分发挥美术艺术在弘扬石油精神、塑造‘铁人’形象、凝心聚力、陶冶情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进集团公司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能源公司汇聚起文化力量。”沈中说。
中国石油美协已连续三次主办中国石油职工美术作品展。李炯介绍,本次展览在宣传推广、征稿范围、活动影响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活动自6月启动以来,得到了中国海油、国家管网、东北石油大学等兄弟单位及石油院校的热情响应,参与单位由之前的20余家扩展至45家,共收到各类饱含“石油味”“石油情”的精品力作452幅,作品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本着公平公正、细致严谨的原则,8月,组织开展初评,严选入围作品235幅。9月,聘请6位国内美术界知名专家,最终评选出金奖3个、银奖6个、铜奖12个、优秀奖13个;同时,在东北石油大学师生的26幅作品中评选出“油韵新锐奖”作品3幅,在退休职工的56幅作品中评选出“油韵风采奖”作品15幅。
从海上钻井平台到戈壁油城,从铁人王进喜到新时代一线石油工人,从锈迹斑斑的采油树到采用数字化管控的雄安综合地下管廊工地……石油美术爱好者们深入挖掘石油文化,聚焦石油工业生产、石油人的工作生活场景,反映出不同时代石油工业的变化和发展。《我的石油我的魂》作者李彦是辽河油田的一线工作人员,她笔下的海上采油平台机器不是冰冷的,而是散发着五彩斑斓的金属光泽,深红、金黄、银白、黄褐、青铜,像是石油在阳光的折射下散发的光芒。张娟来自新疆油田,是一名科研人员,作品《曙光涌动系列9》呈现大面积红色、橙色,展现了火热的勘探大场景,温暖的色调和宏伟的设备代表着石油工业的发达和兴旺。
来自华北油田的王艳芬做过技术员、工程师、生产组组长,经常和基层工人打交道,她的作品《工匠》正是源自一名检修工带给她的触动:“当时他就在狭小的空间里专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我在旁边,但他完全没有注意到我。”这让王艳芬联想到自己以及身边所有的石油工人,在工作中有拼劲、有韧劲。画面铺满了大面积的红色,那是鳞次栉比排列着的机器设备,在这些密集的机器间,一名石油工人身着深色外套、头戴红色安全帽,正在检修机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想用热烈的红色表达石油人的爱国情怀。”王艳芬说。而这红色也象征着石油工人的专注和拼搏的精神。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石油艺术家对时代的讴歌,对石油精神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赵厚川表示,作为本次展览的承办单位,展览结束后华油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收藏参展的所有作品,并为获奖作品发放相应奖金,鼓励石油艺术家们继续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不忘初心、崇德尚艺,用壮美的画卷为时代讴歌、为人民抒怀,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加快推进中国石油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美协艺术创作研讨会同期举行。展览外部评委、国内知名美术家与石油美术骨干交流研讨,共同推动石油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