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方寸盈盈中国心——评介《中国篆刻名品》

        作者:刘耀辉2024-11-14 08:55:03 来源:光明日报

            (1/7)宋 苏轼 《渡海贴》 图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2/7)先秦私玺名品 图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3/7)《中国篆刻名品》(全集装)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图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4/7)朵云轩藏《伏庐考藏玺印》 图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5/7)沙孟海刻“凿山骨”印面和原石 图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6/7)“别部司马”铜印 图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7/7)“别部司马”印蜕 图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考古发现证明,我国的印章滥觞于商代晚期。1998年以来,殷墟先后发掘出土了三枚印章。其中一枚铜质鼻钮印章,出土于殷墟王裕口村的贞人墓,显系墓主的陪葬品。所谓贞人,就是商王朝专门从事占卜的卜者,拥有执掌祭祀的特权。这说明,彼时印章便已具有标举身份的功能。到战国时期,印章发展成熟,官玺、私印被视为权力象征和交往凭信,开始在社会运行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再到宋元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推重和参与,以篆书入印的篆刻渐次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此,诗、书、画、印并举,篆刻得以跻身“四艺”,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小小一枚印章,能融万千气象,可展天地乾坤。篆刻家们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在方寸之间的印章上展开艺术创作。篆刻爱好者们则多方访求,每得一印,或钤记落款,或珍赏把玩,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然而,任谁也不可能把世间的玺印图章都据为己有。齐白石一生治印三千余方,因自己常用的有三百多方,而自谓“三百石印富翁”。艺术家尚且如此,普通人怕是连“三十石印富翁”都难求。既然不能得到那许多印章,就退而求其次,到处搜集印痕印迹,于是乎印谱应运而生。

            据文献记载,印谱起源于北宋时期杨克一编订的《集古印格》。可惜宋元时期的印谱都已亡佚,如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刊本,是明代隆庆年间印行的《集古印谱》。这套印谱共六册,共计收录印章两千余枚,刊行后在文人圈子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以后,搜罗、刊行印谱者代不乏人,清代汪启淑的《集古印存》、清代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等印谱都赫赫有名,向为篆刻界和收藏界所珍视。据当代篆刻家韩天衡统计,全国现藏有1912年以前的印谱多达三千种以上。

            印谱是篆刻艺术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的出版物。改革开放后,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故宫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发挥各自所长,在这一领域形成了竞争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篆刻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印谱出版渐成热潮,各类相关出版物纷纷亮相,令一众篆刻爱好者大呼过瘾。其中,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篆刻名品》,是一套兼具独到的艺术眼光和高明的编辑匠心的精品印谱,值得予以特别关注。

          汇历代篆刻之大观

            在诗、书、画、印这“四艺”中,篆刻艺术体量最小,用纸最少。但它绝非前三者的点缀,而是吸纳、融汇前三者的精华,独成一体,在中国艺苑里早已获得了独立地位。

            在文人画传统的观照之下,宋元以降,诗、书、画、印走上了相互融合的道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篆刻艺术作为后起之秀,从诗歌、书法、绘画处,都获取了许多艺术法则和创作灵感,确是在融合中吸纳最多者。这就意味着,在篆刻所呈现的方寸之间,能够集中展现诗歌、书法、绘画的精神,其艺术饱和度之高、审美含量之大自不待言。

            篆刻由此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广受国人喜爱。古人向来珍爱印章,有的印章甚至可以在一个家族内传承逾千年。清代诗人钱载写有一首《颜氏所藏鲁公名印歌》(“鲁公”即颜真卿,唐朝著名书法家),“两字左右方寸强,颜家世守此名印”,说的就是颜氏家族收藏的颜真卿名印。这种对篆刻艺术的热爱因子,深植于传统文化生活的血脉里。

            《中国篆刻名品》以独到的艺术眼光,在精研篆刻大家沙孟海的《印学史》的基础上,参照其所总结的印学发展脉络,以“线条劲挺、字口清晰、细节丰富”为标准,从先秦至明清的官私印选起,一直选到文彭、何震、西泠八家、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黄牧甫、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齐白石、来楚生、沙孟海等二百余位篆刻名家的作品,千淘万漉,披沙拣金,从所搜罗到的2万余方印稿中,最终遴选出11765方,按时代顺序汇编成24册。

            篆刻是方寸之间的精微艺术,优劣只在毫厘之间,端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当前有些篆刻类出版物的编者,为图轻省,不去拣选原钤底本,只管翻印前作,采用位图处理方式来处理图版,导致细节失真,朱文变粗、白文变细等印蜕信息缺失现象屡见不鲜。有鉴于此,《中国篆刻名品》的编者执意使用原钤印谱作为底本,确保书中所有的印蜕、边款,全部都是从高质量的原钤印谱中精挑细选而来,篆刻的原貌就借由原钤印蜕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呈现。它们每一方都堪称精品,合则汇为洋洋大观,既完整覆盖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篆刻史,又全面展示了历朝历代、各家各派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堪可称为“篆刻观止”。

          创编辑体例之新意

            《中国篆刻名品》体现出高明的编辑匠心,编辑团队在继承传统印谱编辑体例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再出新意。

            该书在编选过程中不断更新最新发现、出土资料,将其中得到学界确认的资料收入书中,并参考近年来的权威研究成果,将先秦篆刻分为齐、燕、楚、晋、秦五系等,类似的编辑处理还有很多,确保了本书的权威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该书还制定了合理的编排方式,先是按时间顺序总排序,将全书分成24册,然后具体到每一册,则先依印文字数排序,然后依首字笔画数排序,这就使得检索简便易行,读者只要依照规律检索,很快就可以找到目标;而篆刻创作者参照起来也非常方便,因为同时期所有的印文内容相同的印蜕都被集在了一起,不必再四处翻找。以《汉官印名品》这一分册中的“别部司马”为例,60方印蜕汇集在8页中,争奇斗艳,顾盼生姿,不惟篆刻家会见猎心喜,就连虽不能治印、但喜读印谱的我等普通爱好者,也会摩拳展对,游目骋怀。

            编辑团队编写了上万条注释、数百条印坛典故和名家品评,还邀请了复旦大学等单位的古文字专家审读把关,力求将篆刻、古文字和古文献内容熔为一炉,一并展现。

            书中配置了825方印章实物和印面的高清照片,观者可以更直观地审视印章全貌,琢磨其篆法处理、章法安排和刀法变化,进而品味材质之美、金石趣味和文化内涵。

          迎篆刻艺术好时代

            出版界流传着一句话:“书比人长寿。”做出能传之久远的精品书,是图书编辑群体的共同追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就《中国篆刻名品》来说,天时就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篆刻艺术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地利有二:一是上海拥有深厚的篆刻艺术土壤,前述明代隆庆年间印行的《集古印谱》就诞生于这里,而海派篆刻更是名家辈出,震古烁今;二是上海书画出版社与沪上著名的收藏机构朵云轩集团合作,双方于2021年联合设立了朵云轩书画院,上海书画出版社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藏品支撑,相关编辑可以出入朵云轩大库,直接从库中调取藏品,如《先秦私玺名品》这一分册的印蜕,就主要选自“朵云轩藏《十钟山房印举》《伏庐考藏玺印》《稽庵古印笺》《吉金斋古铜印谱》《十六金符斋印存》《善斋玺印录》《遯盦秦汉古印》《二百兰亭斋古铜印选》等原钤印谱”。

            至于人和,要看编辑团队能否团结协作、锚定目标、尽心尽力。上海书画出版社先后策划推出了《中国碑帖名品》《中国绘画名品》和《中国篆刻名品》,实现了书、画、印的大满贯。作为“名品”系列的收官之作,《中国篆刻名品》延续了该系列的珍藏画册级高品质印制标准,选用进口特种艺术纸,采用350线四色高精彩印,多层次还原作品细节、色彩。

            出版一向讲究专业分工,艺术出版尤其强调专业性。回看《中国篆刻名品》的成功,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老一辈篆刻家叶一苇有言:“夫篆刻一道,以篆为里,以刻为表,方寸之间变化万千者,又非恃篆与刻之技能善其事。”

            每册末尾所汇集的诸家集评,就颇可见出编辑的用心。这些出自名家的品评,重在对本册的印风进行总结归纳,还常会于不经意间点出篆刻艺术的精神内核,每每令读者会心。

            且看《沙孟海篆刻名品》这一分册书末所附王蘧常的品评:“又觉君笃于情义,于国、于亲、于师、于友皆恳款出肺腑,所作每流露于不自觉。”这里的“款出肺腑”四个字真可谓切中肯綮,对篆刻创作者而言无异于醍醐灌顶,对篆刻欣赏者来说亦不啻渡人金针。

            再如随套装赠送的“反文别册”,亦颇可见出编辑的专业修养和对读者的体贴。篆刻研习者在临摹印章时,都要先将印文反写在印石上,再进行镌刻,过程中须时时将印石上的反文印稿与印蜕的正文范本进行对照,但这二者一正一反,让人殊觉不便。“反文别册”将全书24册中所有印蜕的反文集成一册,按原书顺序编排。这样读者在临摹时就可以直接参照别册中的反文印稿,在印石上刻制和修改,而在钤出印文后还可与原书中的印蜕正稿进行对照,以总结得失。这样的“界面”无疑是非常友好的。

            丹青品格,怡养我心。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名品”系列,《中国碑帖名品》因封面为红色而被书友称为“大红袍”,《中国绘画名品》因封面为黄色而被书友称为“黄马褂”。这套《中国篆刻名品》的‍设计延续了前作的风格,封面选用青田石上品“封门青”的青色,姑且就称之为“青罗衣”吧。打开这套书,篆刻之美便会尽收眼底,一眼千年,相信你我都能与这些盈盈方寸“心心相印”,并从中触摸到一颗颗“款出肺腑”的中国心。

            (作者:刘耀辉,系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出版研究院院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