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成长的“第四空间”。然而在享受这个时代带来的信息获取便捷、知识丰富多元等诸多便利的同时,广大青少年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诸如当下最为突出的诈骗信息问题,尤其是裹着美丽、善良、正义、公平外衣的诈骗信息,最是难辨真假。对于此类问题,相关政策不应只是单一的网络监管、法治约束这种外部手段,更应该通过培养广大青少年主体内部独立的审美思维能力来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这才是最主要的手段与方法。美育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渠道之一,不应只是把艺术课程变成美育课程,把相关文化活动,诸如各类艺术节、文化节,作为美育课程内容单向授课这么简单。美育工作除了帮助青少年了解这些美的形式与内容,更为关键的应该是关注学生审美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辨别与揭露假、恶、丑的自主意识,形成完善的审美思维体系。
史蒂芬·贝利对美定义为:“‘美’并不总是令人满足的,无瑕的完美也可能乏味无聊。”“丑并非美的对立面,而是美的一个方面。”同时他也提出审美的规则是灵活变通的,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有一条规则一定是不变的,那就是:审美一定是仔细观察万物,去思索和探寻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即审美思维才是审美的核心。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审美不应当排除对丑的揭露,而辨别美与丑的关键就是形成审美思维。
史蒂芬·贝利用“绝无脏乱龌龊的天堂”与“善的数学引致恶的结果”诠释了作为审美客体的美与丑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思维。从达·芬奇认为“达至完美的途径是‘通过一系列的不悦和丑陋’”到安·李为了逃离脏乱、喧嚣、污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创建了极简、纯净、有秩序的教会,再到极简美的反差:巴洛克的奢华,无不诉说着美与丑的辨别标准。丑需要美来匡正,丑激发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极简如果是美的,那奢华就是丑的。然而巴洛克在艺术家的眼中却是美的标志。
从整体来看,美与丑应当是辩证统一的两面,从神经审美学到比例法则,用科学数理手段来衡量美与丑,再到效能的卓越技术(极致的比例)被用于制造用途极端丑恶的事物(手枪)。用史蒂芬·贝利的话形容美与丑的辩证统一的话,那就是“如果能带来智力和知性的愉悦,那么枯燥的微积分也可以是美的”。
就审美客体而言,它有着更多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因而以美不以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和转移的观点,在美学界、哲学界以及其他数理艺术学界也存在很多认可的声音。特别是物理学中的黄金分割率,将美定格为数据比率时,在艺术界和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应用。在音乐界,更有人认为音乐是不需要理解的,只需要你带着耳朵听就可以。但是史蒂芬·贝利似乎在告诉我们美也许不在于审美客体本身的表象上,而在于审美主体的思维形式中。
作为审美主体而存在的美与丑,史蒂芬·贝利特别借用了《特洛伊的海伦》与木板油画《丑公爵夫人》以及巴黎圣母院中的“滴水嘴兽”,这些由人的意志创造而生的作品。海伦像很美,故事中的海伦也很美,但是作品所传递的却是海伦被蹂躏的肮脏故事,丑公爵夫人虽丑,但是却是最受欢迎的画作,印有该画作的明信片是纪念品店最畅销的单品,凶神恶煞模样的“滴水嘴兽”却是用来驱赶邪魔的。
此外,史蒂芬·贝利更是强调了丑是美被破坏的结果,列举了工业化带来的可怕的神迹“铁路”,进一步说明审美主体创造的美与丑二者是对立又统一的,铁路带来了发展与便利,但是也带来了污染、嘈杂甚至是新的威胁。
一般来说,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大系统。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的主动施事者;客体是主体的被动受事者,“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的总称”。在审美活动进行前,主客体双方彼此均处于独立自主的存在状态,而在审美活动开始后,主客双方就开始进入相互作用的状态。
自然的原始的往往是作为被动的审美客体而存在;带有目的的人工改造的往往被作为审美主体而存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用史蒂芬·贝利的话来说就是“那正忙于摧毁大自然的一群人,同时也在忙着发现自然”。现实生活中,人们向往淳朴、简单、自然、原始的乡村生活,但是又讨厌偏远、落后、不便、原始的乡村生活。美或丑,也许既与美或丑的本身有关,更与审美的主体有关。美是功利的,对审美主体而言有利则是美,对审美主体无利即丑。作为审美主体的个体——人,其社会特性决定了审美活动具有一定的功利特性。所以,同样是自然原始的特性,因为功利性的存在,自然风光成为了美,石柱谷成为了北美观光旅程中的圣杯;星鼻鼹、海牛、冠毛犬的长相和巨花魔芋的腐臭气味成为了丑。
然而,功利性并不完全决定美与丑,史蒂芬·贝利用美的批量化生产,即丑来形容功利的不一定是美的。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就意味着某个东西会变得普通甚至是丑陋。当审美是功利的,美也许也是丑的,史蒂芬·贝利把它称为媚俗,如同当下年轻人生活中流行的各种手办,如盆景、各种填充的动物玩偶。这些对自然的虚假控制,虽然功利,但是是丑的。这无疑再次表明辩证的审美思维才是审美认知的高级活动,更是审美活动必须具备的品质。
基于以上美与丑的思维逻辑,审美思维的培养对广大青少年是必要的,美与丑之间是有一定思维逻辑关系的。我们在培养他们审美思维的同时,不应当只关注美的一面,也必须关注对丑的一面的认知。只有这样,他们的审美思维体系才是完善的,才能真正通过审美思维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识别那些披着美丽外衣的丑陋。
(作者廖玲英系百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助教,作者李玉龙系百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