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融合,物性精神共生,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尤为重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呈现出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质,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包容性,有力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此次展出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的实践硕果与强大的精神支撑。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综合材料绘画展区于7月26日在山东美术馆展出,其中入选作品220件,进京作品24件,作品《共享和美》荣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这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领域的最高奖项,也是山东省在综合材料绘画领域的新突破。这次入选的综合材料绘画展区作品以中国新时代精神为创作底蕴,承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崭新气象。作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为落脚点,打破画种之间的边界;是跨媒介、综合材料的多元化融合,加强了科技与艺术的多维互动;作品通过汇通古今中西的崭新视域,描绘出和谐共生的中国当代精神生活图景。作品在新的时代意境中发挥价值,进一步拓展了中华文脉的价值观念,助推人民大众审美空间的文化自觉。
一、媒介的综合:综合材料绘画边界的突破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区作品突破了绘画的边界,以新颖的形式亮相。艺术家在创作中以媒介材料的文化承载性与历史象征性,架起艺术家与观众精神交流的桥梁,以媒介的多元性优势综合传递出情感与思想,用任意材料与媒介产生关联,表达自身对文化与历史的理解,将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日常之物融合于媒介中。在全球语境下艺术家作为社会审美职能的表率,以传承与创新为理念,勇于尝试将新材料、新媒介边界付之于创作中,融合了中西方审美理念,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隔阂。艺术作品在多媒介、多材料、多技法的加持下,形成和合共生的全新视觉形态。这种视觉形态不仅仅停留在媒介材料的物态化属性上,更是生命精神的价值表达。
1.材料媒介的多元融合
本届展览更关注材料媒介应用的多元性。以国际化的艺术视野,融汇中西与古今,秉承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合”观念,展现出包容性与开放性,以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共融。这次入选的优秀作品在材料媒介的边界处理上独具特色,不再以是否具有确定性的视觉形态作为唯一的审美判断标准,而是以材料的多元化与丰富性传递生命的张力,以表达材料质感、形式、肌理等特有的“感官特性”。材料媒介的物质属性承载了一种诉说历史的记忆功能。此次展览入选的作品呈现出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记忆的图像符号、个人情感生命的表达等都是积极主动的,因此他们多以日常材料入画,如纸质材料、金属材料、木质材料、塑料制品等,这种常态化的材料促使艺术家对其应用更加娴熟而富有创意,以平和的心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跨媒介视觉实践,将材料媒介作为叙事方式呈现出来,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审美经验。
2.空间媒介的凝聚效应
本届展览入选作品试图展示出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空间媒介合理性,一种传统与非传统绘画语言之间新的凝聚效应的契合。本次展览中空间媒介的视觉形式由“以形写神”向“从形到神”递进,消解了材料之间的差异性反应,形成了一种充满艺术家个人情感和风格的意向审美。这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真实”
,更是艺术家“理念”的图像再现。艺术家从群体无意识中耦合成富有历史痕迹或者社会记忆的空间烙印,通过媒介之力形成一种深埋在视觉图像之下无意识的审美空间。正如中国古典美学对于空间媒介意在寄托意境之美一般,本届综合材料绘画意图搭建形与影之间“未尝言”的审美空间。艺术家以突破二维空间的材料语言,碰撞出人性的情感与性灵“美的事物”的火花。
二、文化整合转化:综合材料绘画语言的时代温度
新的文化格局需要重新建立新时代的绘画语言,本届入选的综合材料绘画在民族化与全球视野中呈现出多元与丰富的视觉形态,艺术家在中西方绘画语言中寻找符合时代温度的价值尺度,借用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传统文化材质,从水墨、宣纸、古籍书、传统岩彩、漆画等材质的耦合性物性关联,并与西方综合材料绘画观念相融合,激活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转化,形成了富有中国独特视角的绘画语言秩序。1.视觉张力激发的文化自信本届综合材料绘画从视觉图像的多样性中探索视觉张力,进而激发的文化自信以视觉编码的生产与重构获得传统文化的视觉再现。观众对本届作品的解读在视觉体验中多呈现出“传统的再现”“诗性的语言”“绢本与古籍”等传统文化符号的意象联想,这种客观呈现与主观感知精神文明与视觉审美经验以及历史的同频,是观众与艺术家们共同筑造的,它具有新时代映射出图像世界的视觉新秩序。本届综合材料绘画入选的作品类型多样,多以流动变化的、偶发意向的或者图像遐想的方式记录现实世界。这类作品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往往是艺术家以自身独特性构筑起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联,最终应该归结于“张力”。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以对现实的拟像,掌握文化与历史变化的脉络,捕捉人与世界生存空间的情感因素。综合材料的偶发性与重构性推动了视觉张力的不断进化与升级。艺术家以饱含隐喻的、具有当代文化属性的元素和符号进行创作,形成有意味的形式。作品中材料的魅力在于打开了多文化、多民族的视觉共生模式,以“中和”之美重塑观众的文化自信,在吸收和融合西方综合材料绘画的同时,立足本民族文化与历史,重塑民族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
2.重塑社会记忆的文化自觉
在文化与社会历史进程中,共同的“社会记忆”是大众寻求与探索经验相近的视觉图像与文化符号在场性的共同认同,是艺术家与观众群体社会经验的综合。观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一定程度上对于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塑造和建构提供现实价值。此次入选的作品中,艺术家秉承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主旨,将历史变迁与社会记忆重新梳理到视觉图像的点滴之中。正是在此基础上,此次入选作品的缤纷呈现唤醒了观众的社会记忆,形成了满足人与社会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艺术作品以含蓄的、隐喻的、内敛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这与儒家“中庸”思想有相通之处。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创作方式、创作技法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重塑文化记忆带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觉。
三、和合共生:材料质介的物性精神
本届入选的综合材料绘画作者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百态,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寻求个体情感的探求,表达对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人类命运的观照。艺术家以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为创作出发点,作品中包含了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人与历史、人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和美向善”的审美价值,进而凸显时代脉络下中华美学的“中和”精神。
1.心传天下的精神家园
本届入选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以人文关怀的广度,构筑人心归聚的精神家园。其中24件进京作品有共有的精神特质,以文化的厚度和审美的广度浸润受众心灵,通过丰盈的材料语言,融合真实的审美经验,成为伴随时代精神的新生力量。材料语言完成了艺术精神的物性转化,从空间维度、历史维度和精神维度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判断产生视觉对话。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艺术家用材料语言描绘家园文化的诗意再现,描绘出大众关注的现实社会议题,筑牢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
2.和合共生的时代精神
本届入选作品表现各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以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综合材料语言建构民族文化的塔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建构中华文化的叙事体系。通过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完成时代精神赋予艺术家的神圣使命。创作立足现实,作品反映当下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对内增强文化的内核凝聚力,对外彰显民族特性与文化自信。艺术家选择“物性”作为创作观念的表现载体,隐含文化属性的观念折射。作为观看者,可以体会寻常物的“物性”原发性递进为艺术的“物性”的自发性。物与物之间偶发生成的审美空间经过艺术家再造后升华成一种精神秩序,这恰恰是综合材料绘画的魅力所在。
总之,本届综合材料绘画入选作品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媒介材料拓展了绘画语言的审美视角,营造出创新性、开放性的审美空间,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艺术家与观众的审美距离,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审美格局上的创新与其产生的创造性价值。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开放包容态度。在文化自觉的进程中,中国艺术家正在努力丰富绘画语言的观念与内容创造,立足本民族文化是审美个性化的未来,以此形成中国综合材料绘画自己的艺术风格。期待艺术家通过综合材料绘画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自觉新格局,展现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丰沛的艺术灵感以及无限的艺术创新力量。
(作者系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