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大家退一退!”“好!”
在众人的注目下,王冬龄大笔一挥,在透明的亚克力板上,以红色颜料写下“动静乐寿”四个大字,引来阵阵叫好声。
此次王冬龄天津的个展,展览现场人头攒动,可谓轰动。
其实,王冬龄的每一次展览,都是盛况空前。此次来到天津,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王冬龄现为中国美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兰亭书法社社长。师承林散之,1979年,成为中国首届书法研究生,是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的学生。教学创作与研究之外,王冬龄在海内外举办个展40多次,并积极推进“大字走世界”项目,在国内外著名大学以及美术馆开展艺术活动,为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为文化输出努力。
对于天津,王冬龄是有着深厚情感的。他在世界各地举办过40多次大展,除了在杭州办过3次个展,天津是第2次。2014年,王冬龄在天津举办个展“古道边”,时隔十年他又来到天津。“这里有我敬仰的先贤和艺术挚友。”因此他还专门创作了天津历史沿革以及天津近现代文化先贤梁启超、严复、李叔同、张伯苓的诗词。除此之外,王冬龄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了毛主席《黄鹤楼》巨幅楷书等作品。
在学术研讨会上,唐云来表示,王冬龄的这个展览,既是“津门问道”,更是“津门传道”。但王冬龄谦逊地表示,自己最多算一个还算优秀的书者,这次来天津是来请教的。从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确实是诚意满满。
走进展厅,巨幅的楷书、隶书作品气势磅礴,震慑人心;小幅的册页、斗方尽显功力;展厅柜子里的日课作品,显示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王冬龄不仅呈上他的勃然巨书,呈上他多年跬积的草书精品,还专门写了真、隶、篆不同书体,来完成一场书法领域中传统与创新、眼与心的全景汇报。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冬龄一件创作于1962年、第一次参加大展时候的作品也一同展出,这可以说是王冬龄的“出道之作”。据王冬龄回忆,这件作品跟随自己辗转多地,至今保存。此次展览特意拿出此作,也是对60多年来艺术创作初心的一次回望。
王冬龄的艺术创作是极具感染力的。
许江回忆王冬龄的创作时说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即在美院荒辟的旧教室里挥洒大字。其时,他借来沙老的如椽健毫大笔,聆听德沃夏克的交响‘新世界’,奋书阮籍诗句: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书势雄强,浑然有岱宗青山不了的气象。”“新世纪初年,国美南山校园新建,王冬龄在其穹窿之下,数度奋笔书写百米见方的狂草‘逍遥游’。如此往复20年,他陶潜乎狂书,蹈舞乎巨构。书意翩跹,笔性涵泳于挥洒之间;入势勃郁,身形沉醉于意态的深处。纵横可象,心手相散无尽,其书艺臻于浩然大气。”
吴为山表示:“1998年在美国古根海姆举办《上下五千年》中国艺术大展上,我看到了王冬龄老师气势磅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扬弃传统书法行气、消除行间距,到将书法与绘画、摄影、服装、建筑等艺术类型相结合,冬龄先生不仅拓展了书法的书写媒介和书写场域,创造了丰富的书法语言与书法景观,更实现了从一位传统书家向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转变。”
王冬龄的创作,也是充满蓬勃朝气的。
“王冬龄先生最可贵最可敬之处,是他努力创新的充沛热情和持续力度,不为年龄所囿,不受观念所限,全身心投入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在不同载体、不同环境下尝试各种书写状态,并举办一系列展览展示活动,始终像年轻人一样充满蓬勃的朝气,活力四射,激情满满,为书法在当代艺术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孙晓云在贺信中说到。
确实,从“共逍遥”到“书海潮”,从“道象”到“心经”,“竹径”到“从头开始: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再到“仰望星空”,还有坚持多届的“书非书”,大时代为他的思维和实践提供了时代变迁、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他也置身于时代,不负时代,以大书法的方式回应了时代形成的建树。他在书法思考和实践中体现了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范迪安在开幕式致辞时说到:“他的书法格局在传承中突破,在守正中创新,敢于摆脱传统法则的束缚,布局构思更是超乎意料,乱而有法形成了充满感性的视觉表征,这种充盈而充实的书法之美,正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社会文化气象。”
正如王冬龄的好友、此次展览的学术指导范景中所说,王冬龄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在书法上,传统滋养着他、引领着他,书写的每一笔都是每一道生命,这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希望王冬龄正如同他此次书写的“动静乐寿”所传达的,于动态的追求与静态的深思,让自己所追求的现代书法“在自身的法度之外与其他艺术共享灵感波动,让中国书法感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