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画家不是训练出来的,是靠文化培养出来的

        作者:冯朝辉2024-10-25 08:39:52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冯朝辉作品 虚而不屈   尺寸30x50CM 纸本水墨镜心

          一壶美酒靠的是陈年的缔合与平衡才得以香醇绵甜,一饼普洱要的是时间的流逝与发酵方得以茶气香陈,一把老壶美的是岁月的摩挲与浸泡而得以包浆出现,同理一位画家看的是文化的沉淀与岁月的凝练,方可得厚积薄发,笔底流华。故而画家不是训练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只能是画匠),画家是“养”成的。

          怎么“养”?养酒、养茶靠时间,养壶、养石靠把玩,画家的培养靠的是文化。画在画外,功夫在功夫外,“君子不器”,方成才。

          文化的缺失,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重表象轻内涵”是当下中国画发展的一个现象。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穿个长衫,拿把扇子就有文化了,更不是头发留长了就是画家了(开个玩笑,绝无所指,如有朋友“中枪”纯属偶然)。

          看古代文人生活状态,饱读诗书,提笔落墨,品格高洁,携琴访友,归隐山林,于是便有了徐渭的疯癫和八大山人的“个相如吃”,也就有了“竹林七贤”的肆意酣畅和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文雅,更有了谢安“东山携妓”出行的潇洒。皆文人大家,诗书画无所不能。再看今人,生活节奏变快了,知识获取的途径多了,书丰富了,网络知识的传输速度更快了,生活过程、状态与古人完全不同了,书写不再用毛笔了,汉字简化了,写文章用白话文了,“四书”“五经”不再是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今人习画的难度也比古人增大了,选择的范围比以前宽了,也更复杂了,比如宋人临摹古画,往前学临个唐就行了,明人师古也不过宋、元,而今人师古,如若要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名作都临一遍可能人这一辈子就没了。于是人心浮躁、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跑了,甘于寂寞、勤学苦练的人少了,诗词文赋、把笔著述的学者难找了……

          那么当下的画者应该怎么办,“文道合一”“技道合一”,正如石涛所言“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古通史,以养自身的学识;修身律己,以养自己的品德;赋诗撰文,以养自身的文化;游历感知,以养自我的性情。以真情、真知、真境激发文化的“内美”。

          (文/冯朝辉)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5(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