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话青年建筑师林再国:“近未来校园”的三个理想

        作者:admin2023-09-05 13:42:17 来源:中国建筑艺术网

          对话人物

          林再国,AIR-CoLAB Studio(林再国工作室)的主任兼主持建筑师,隶属于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8年获FA青年建筑师奖Top12,2019年获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浙江大学建筑系毕业设计导师。

          对话背景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建筑师林再国从事设计工作十多年,负责过多项教育建筑的设计与落地,也不断探索着未来校园的使用模式。在他看来,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设计房子,而应将身边所栖息的环境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是他关注的核心点。以渐进式的创新突破以往的惯常思路是林再国工作室在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下对于教育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上周,他接受了主持人的专访。

          主持人:您认为我国中小学校园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从建筑师的角度,您如何理解教育部2023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林再国: 在古代的中国,基础和经典的教育一般由私塾或者夜校提供,通常由个人或者家庭来经营,随着时间的推移,官方开始参与进来,并成立了官方机构。到了宋代,官方开始设计中等教育机构如县学和府学,专门来培养官僚,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开始由官方实施,由此,中等和高等教育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教育形式。

          我们常说的现代中小学教育起源于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发展,生产方式逐步走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劳动力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专业和复杂,这一时期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兴建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以满足新兴工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其中中小学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即提供学生必要的、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学、物理、生物、历史、地理、艺术等多方面内容,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制度不断被时代所重新塑造。

          我们回到校园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到了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新科技和数字化的革新加速了世界的快速迭代,人们越来越对未来难以预知。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小学教育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我们相信教育是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不断趋于理想状态, 技术的驱动、教育模式的变革、再到教育结构层面的变化,未来的校园会展现出与现在完全不同的风貌。教育部2023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其中五大重点任务14项举措着力于引导各地各校将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蓝图转化为自觉的改革行动。这个过程十分艰巨,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是贯穿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因此在近未来的校园空间设计中,我们倡导以渐进式的创新或者说变化突破以往的惯常思路,为校园建设的发展添砖加瓦。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要给孩子们上什么样的课程差异比较大,但是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核心素养能力有着基本一致的共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能力:协作技能(Collaboration Skills)沟通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s)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 Skills)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我们认为这四个能力可以总结为孩子们跟事物、 人和思想打交道的能力,而通过阅读、交往、艺术这三个关键词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这些核心能力, 我们在2022年做过的三个学校项目就在尝试探索如何在环境营造中落实这三方面素养的培育。

          主持人:为什么采用“阅读”这个关键词,而不是“学习”?从建筑师的角度您是如何理解 “阅读”这个素养的培育的?

          林再国:我们采用阅读而不是“学习”作为第一个关键词,因为我们认为未来学生是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而我们应该尽可能提供这样环境的可能性。阅读空间的涵义包含了现在中小学校园中学生每天时间停留最多的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图书室等。

          例如校园A 在教学制度上探索“学部制”在中小学的改革,在空间层面的思考上我们希望重新思考学习组团的功能布置,建筑组团以年级为单位区分,普通教室刻意放在顶层(三层),而一二层为除此之外的各个主题学科的公共大厅、展厅、专业教室、实验室等等。每个孩子每天在进教室之前,上下楼做操等等都要经过这些随时可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场所。

          又例如校园B,这个学校的用地条件比较紧张,我们在用地极其狭窄的空间下将传统普通教室与专业教室、图书馆割裂的的做法打破了。在通常的课程设计中,专业教室的使用率相较而言是偏低的。这里的做法是专业教室和课间休息场所,图书阅览室等围绕普通教室重构,将一部分专业教室的功能模糊化和一部分弹性化。让学生在更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自由使用,探索,实验。

          校园C是一所寄宿制的国际学校,这是一个学生每天生活的地方,整个学校被设计成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阅读空间被设置在每个建筑组团中:学生公寓借鉴传统的书院制布局,底层公共空间是咖啡厅和阅览室、讨论室。教学组团内部通高中庭提供了非常舒适的室内阅读环境。

          主持人: “交往”关键词是否指培育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素养?这项素养是怎样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的?

          林再国:中小学校园在现在的管理制度下变得非常安全,另一方面也显得跟外界有些隔绝,再加上我国长期的以一个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让学生在社会性上的教育严重不足。沟通与协作技能跟学生交往的质量息息相关。在共同学习、成长的环境里,多样化的交往和体育空间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交往和体育空间需要不同体量和尺度,不同程度的私密性及丰富的情感内涵,并且相互联系。在校园的交往空间包含了两个层面。一个是跟社会对外的接触,另一个是学生之间的交往。

          例如校园A ,原本用地横跨城市山林和临水公园,自然而然留出城市的通道。我们在公共通道的两边依山就势,布置了可以对外和市民共享的公共体育场馆、图书馆、公共艺术中心等功能。市民可以随意徜徉在校园的公共区域,管理模式以建筑作为基本单元,周末学生也可以自豪的带领父母参观自己的“天地”。 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教室被延伸到户外,层层挑出的露台一方面让孩子在活动时享受室外的美景,也提供了不受气候影响的空间。每个教学组团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场所,或追逐嬉笑玩耍,或相对私密的亲切交谈,或在底层大厅的自发社团讨论等等。

          校园B用地局促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对外功能共享和分时共享的策略,以建筑二层为界限,周一至周五的白天,服务于学校的师生,在周末以及平时的晚上,完全对社区和城市开放。地下停车场除了满足家长接送外,大部分车位直接服务于周边社区居民,独立对外。校园的整个核心空间是中心花园以及其所在二层透空的架空层。它是一个学生所有公共活动(上学放学,上操,吃饭等等)的交汇的枢纽,学生们在这里偶遇交谈。 此外,学生们可以课间在放大的走廊节点空间内聊天,讨论而不受人来人往的干扰。

          校园C区别于常规学校特别显著的一点是学生公寓作为整个校园最中心的位置,几栋塔楼被整合成书院的模式,底层相互联通并拥有完整的学习,餐饮,阅读空间,学生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度过完整的一天时间,这样的便利条件下更激发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另一个特别有特点的是空间层次的体育运动场所,“透明”的立面使得各个运动场地内的学生们能够互为风景。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们运动的兴趣爱好。

          主持人:“艺术”关键词指的是培育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为什么要落点在艺术上?

          林再国: 校园的艺术环境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所指的艺术环境是泛称的概念,是校园文化场所、氛围等综合方面的体现,它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生活和体验艺术的舞台,而且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的欲望。

          例如校园A 是以有机的方式来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群均以一种具有独特性的姿态与周边环境发生关系,互成角度,错落布置。每个不同的学生群体都有属于自己场所的标识性,每个不同功能都有属于自己标志性的形式。这些建筑差异化的处理为孩子内心发展独特性埋下了种子。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证明,自然化的空间能够直接促进学生的行为和记忆能力,面对场地原有的地形,我们采用了因山就势的基本策略,尽量减少对场地的破坏和开挖,通过植物的配置和围合来强化各个组团的特征归属感,绿树、阳光、宽阔的视野,不仅仅是为学生服务,也是各种生物的栖息地。

          校园B 围绕中央绿化庭院将不同大小的空中院落穿插在各层的功能教室中,营造了静谧和内聚性的景观空间,横贯的天桥、全开放、半开放、私密等逐层过渡的空间院落样态,制造了不同年级的相遇和对望。走廊亦是学生创意作品的展廊,每层贯通相连,肆意拼贴。

          校园C的整体更像是一个微缩版的城市,每个建筑组团不再是一个个功能固定的”孤岛“,各自都配有相对完善的配套功能, 学生每天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醒来,并穿过一片草地、树林和街道去上操和上课。

          主持人: 能否谈谈教育改革创新与校园空间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

          林再国:土地、规范、预算控制和帮学模式等制约条件让中小学教育设施有着非常强烈的单一性和雷同化的趋势。 推动校园空间的变化从来不易,突破常规的边界常常带来社会各方的压力,尤其对象是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的时候,一点点的改变都会他们未来的人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很多改变的策略都难以达成共识。我们相信在未来,校园会随着社会渐进式的变化而呈现出渐进式的创新空间场所特征。而我们希望通过微不足道的努力,立足于中小学教育的初心,锚固住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能让孩子们在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