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楼的重生故事,开启了一次城市记忆与空间文化的实验与思考。
日前,在青岛市南区政府举办的“青岛之帆,璀璨启航”2023城市复兴全球趋势论坛上,一座沉睡许久的超高层建筑再度开放,引起了建筑界的普遍关注——梵悦·凌云,因为建筑大师贝聿铭而备受关注。据说,这是贝氏和他的“贝氏建筑事务所”留下的全球唯三、亚欧唯一的贝氏主笔设计的可售私宅。
梵悦·凌云建筑效果图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贝氏作品落成的住宅/公寓只有三个作品:The Centurion(纽约)、2221 Yonge(多伦多)、以及梵悦·凌云。因此,站在全球豪宅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产。
作为现代世界建筑史上伟大的建筑师家庭之一,贝氏父子三人在60多年的携手共创中,缔造了众多世界级的建筑作品,其中中国银行总部大楼、苏州博物馆、中国驻美大使馆、香港中银大厦都被国内所熟知。
其实,贝氏建筑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建筑层面,每一座城市作品都蕴含丰富的东方传统文化智慧。
贝氏父子深厚的东方家学渊源,让他们的建筑不仅具有现代的永恒之美,更能符合东方人的文化观念。有人曾问贝聿铭:“贝老,您相信风水吗?”贝聿铭是这么回答的:“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里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得迷信了,这个我反对。”
1982年,中国以11亿港币的价格,从港英政府手中购买了一块地皮,用于修建中国银行驻香港总部。而这座建筑的设计,就交给了曾任中国银行副总经理贝祖诒的儿子,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
香港中银大厦实景图
当时,贝氏父子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曾受困于中银大厦所在地段的狭小且被高架公路钳制。在经过实地勘察后,利用建筑地块不在飞机航道上的优势,以高度突破势能,又通过“竹节高升”的造型寓意,进一步强化格局。最终中银大厦成为“香港中环最强风水局”。
贝氏父子最为擅长的就是将现代主义的简朴传统与象征主义结合在一起。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又赋予造型以象征主义的内容,彰显历史性、文明象征性的含义。因此,在设计曾经的青岛第一高楼梵悦·凌云时,贝氏父子结合青岛的海洋文化,以及对于未来青岛在世界湾区城市中的独特定位。最终赋予整个建筑“扬帆世界”的寓意,作为献给未来世界湾区城市——青岛的礼物。
梵悦·凌云建筑效果图
整个建筑形如一艘停泊在香港中路上的巨型帆船,正待扬帆驶向大海。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下部为如磐石般坚实的“船体”,建筑上部形如面向海风的船帆,轻盈展开。因此,我们称这个建筑为“青岛之帆”。
除了在整个建筑体上的造型寓意,在细节上,更能彰显贝氏父子深厚的东方家学渊源。在经过实地勘察后,发现地块位于香港中路北侧。作为青岛的主轴路,车辆自西向东经过项目地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称城市的道路为“虚水”。既然是水,临水而居当然是好的选择。但是水会产生“水势”。道路的能级越高,水势越强。尤其是城市主轴路的“水势”,更为汹涌,冲击更强。
建筑就像屹立在水岸一般,想要化解水势的影响,一般来说有三种做法,一种是“挡”,让建筑向盾牌一样抵挡城市的“势能”。第二种是“抱”,通过建筑内退,让水势能够聚集在楼前。这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水势而来的方向已经有“支流”,分流部分“势能”。第三种是“破”,需要通过建筑造型予以破势,化解汹涌“水势”带来的冲击。
梵悦·凌云窗外景观实景
由项目地块东侧并不临路,难以借助旁支道路的分流。因此贝氏父子将建筑的帆角设计在项目的东侧(帆角为消防楼梯空间,避免居住上的尖锐不适感),以破“水势”带来的冲击。而整个建筑风帆则以完全展开的姿态面向浮山湾,背靠浮山。最终形成后有靠(浮山),前有照(浮山湾)的文化地理格局。
梵悦·凌云窗外景观实景
建立在中国《易经》的基础之上的风水理论,最为核心就是对于“势”的处理,以及“变”的运用。作为一个富贵传承17代的贵族家庭中走出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尤为精通此道。包括他对于光线的处理,自然景观的融合,都能反映他对于居住风水的在意。因此贝氏父子在设计梵悦凌云时,尤为强调每一户的观景效果以及南北通透。只有充满阳光,观山看海,风光无限好的居所,才是真正上风上水的吉宅。
正如贝氏建筑事务的设计宗旨:尊重历史,超越现实,追求永恒。青岛梵悦·凌云,是对于传统的尊重,更是对于东方人居哲学的现代演绎。只有在变化之中,创造永恒,才能成为跨越时空的经典。
梵悦·凌云户内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