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尹世昌2012-07-25 09:10: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今年,北京人艺将走过第60个春秋。北京人艺是北京的一颗明珠,是话剧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她是咱北京人的骄傲,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老字号”。
如果不是从年轻时就酷爱话剧,如果不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向人艺学演《雷雨》,与舞美队打过交道,如果不是在“大跃进”年代人艺演员“下放”到我所在的基层单位辅导话剧……如果没有这些,我就不会有收藏“北京人艺”的念头。
收藏人艺,就是收藏她的艺术成就和发展史。其实我的收藏很简单,也很方便,凡与人艺沾边的,如节目单、签名卡、题词及剧场入场券,都在我的收藏之列。我今年81岁了,60多年来,我的快乐与美好,其实就在“集”与“整”的过程中。
集节目单:
承载着一份深厚的文化内涵
节目单,就是演出纪念册,抑或是薄薄的一张纸片,但它承载着的是一份深厚的文化内涵。每次我去人艺看话剧时,进门一定先要将节目单拿到手,日久天长,我收存了不少。可惜“文革”期间,母亲将所谓“四旧”书刊连同节目单一并处理了,这让我心痛了许久。
如今,我手中的节目单有:20世纪50年代的《英雄万岁》、《带枪的人》、《明朗的天》、《列宁与第二代》等;60年代的《山村姐妹》、《矿山兄弟》及仿线装书的《蔡文姬》等;70年代的《向井岗》和《针锋相对》;80年代以后的节目单,不仅有焕发青春的老艺术家,也有当时“跑龙套”的青年演员,到了90年代和新世纪,他们已是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坚力量了。
我的节目单总共加起来有近百份,每一份节目单都是一份美好的回忆,它已成为我不断欣赏和品味的精神食粮。
集题词:
字里行间散发着人格魅力
我喜爱读报,也爱剪报,我剪的不是文章、图片,而是题词和题字。
北京人艺从院长到演职员,多是德艺双馨、才艺叠加。他们不仅执著于戏剧艺术,还有着又专又能的多样性追求。有的擅长挥毫用墨,有的精于雕刻点画。如戏剧与绘画艺术双成就的蓝天野老艺术家。
从收集到的题词的字里行间,我都可以看出这些艺术家们的追求与境界,发人深省的顿悟,以及散发着人格魅力的智慧……
集签名:
那时的宋丹丹还是个小姑娘
海淀剧院于1983年建成,当地群众可以方便地欣赏各种剧团精彩的演出了。
人艺也不例外地有计划每年演出若干场,特别是对新排剧目优先在海淀剧院为大学生办专场,听取反馈意见。那时我尚在文化部门供职,有条件“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欣赏人艺精彩演出之余,也学会了拿着“签名卡”,利用演出前或幕间休息时跑到后台搜集签名。
人艺演职员在后台也很有特点,如轻轻说话,慢慢走动,已化好妆的演员在一旁闭目养神,室内永远闻不到烟味,一切都井然有序。特别是演员们都十分有礼貌、讲规矩,给我签完名还道声谢谢。有一回幕间休息时,我依次走到年轻女演员们面前,请她们签名,一位姑娘站起身来冲我一乐:“呦,还有我哪!”这个姑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宋丹丹。
我的签名卡,如今留存着新老艺术家的名字约近百人次,而且全是真迹,有的已成绝笔,每见令人感慨。
集入场券:
过去的入场券比公交车票还小
自1954年起,北京人艺有了自己的舞台首都剧场。我非常欣赏这座宫殿般辉煌的剧场,那时的入场券比公交车票还小,朴素无华,与剧场外观很不匹配,但这也算是人艺的一种风格吧。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