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陆学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军旅画家,陆军大校,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查济古村落》卡纸设色 44×44cm 2021年
吴冠中画面的两重性
我们谈到吴冠中的艺术作品时,总绕不开一句——“群众点头、专家鼓掌”,这也是吴冠中先生对自己的艺术要求。但在实际艺术实践中,“群众点头”和“专家鼓掌”之间往往是存在矛盾和割裂的,二者的平衡和统一却很难达到。
《天地瑞祥》卡纸设色 44×44cm 2021年
很多艺术作品达到了技法上的精湛,融合了作者对中国画审美志趣的理解,具备了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等中国古典绘画所追求的审美特征,从作品赏析的角度足够让专家鼓掌。但在普罗大众眼中,却是晦涩难懂甚至根本无法欣赏的作品。这样的画作能称得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吗?
《寒冬暖阳》卡纸设色 44×44cm 2022年
吴冠中先生说,“艺术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高贵,艺术应该是人民的,大众的。”我们不能要求广大人民群众个个都是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史烂熟于心,对中国美学史信手信拈来,这是不现实的。但艺术从来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就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不被观看和欣赏的艺术创作是不完整的。仅仅只做到“专家鼓掌”的作品,却丧失了被广泛接受的可能;也不具备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基本条件,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广泛传播,乃至文化宣传的土壤。
《烟雨江南》卡纸设色 44×44cm 2021年
在中国古代,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变迁、技法精进以及欣赏评论,这些艺术作品从创作到发挥艺术作用的全过程,都被限制在少数社会精英阶层和皇家特权阶层的群体中,成了少数人的圈层文化。这是封建社会制度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必然。但现如今,老百姓的文化诉求日益增长,我们这些来自人民群众中的美术工作者,更应当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把民族的、世界的、学院的、泥土的,都转化为对大众审美需求的回应,用作品把美的精神融入到文化生活当中。
《祗园寺对面景色》卡纸水墨 44cm×44cm 2022年
还有一些作品,在老百姓的眼中是画的好。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评论:这画画得好啊,你看这人画得多像!这老虎画的多么逼真啊!你看这锦簇的牡丹花多喜庆!而在专家的眼中,往往是大俗,是二流画匠的手艺活,是丧失了审美观照。既无思维又缺乏情感的反映,根本没有艺术作品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深山岁古宫》卡纸设色 52×44cm 2022年
在创作水平和美学赏析的角度都难登大雅之堂,群众点头了,恐怕专家却难鼓掌。这两种情况在当今的艺术实践中都是广泛存在的,我们既不能要求每个群众都系统学习一遍艺术理论,也不可能让专家放弃专业角度,降低评价标准。这都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可见吴冠中“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的艺术理念和追求是多么的伟大和艰难。
《于查济古村》卡纸设色 66×45cm 2021年
但在吴冠中先生的画作中就体现出了这种两重性,或者应该说具备两种审美方式都接受的可能。似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作品既达到了的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即便是丝毫不懂中国画的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画面空间的张力、色彩的和谐、虚实相生的味道。这是一种审美的包容性,也是画家的精神通过媒介的转译传达给观众,使作品与普通观众形成了对话的可能。
《遥看巢湖》卡纸设色 67×44cm 2021年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既具备了被专业人士所认可的创作水平,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是极其不容易的。吴冠中先生作品中流动的线条,生动的造型,突破了中西方艺术的壁垒,让“形式美”“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不再是少数艺术专家才能欣赏的概念,而是如此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大众眼前。他的作品让我对于“专家点头、群众鼓掌”二者时间的矛盾和割裂的思考找到了答案,二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而且相得益彰。这应该成为每一位当代艺术工作者的艺术追求。
让艺术美宛如一阵春风,不止吹在画室里,也吹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2022.7.10陆学东于北京
《青海高原》宣纸设色
《山前》宣纸设色
《九华胜境》卡纸设色 66×45cm 2021-2022年
《暮色如画》卡纸设色 66×45cm 2022年
《祈元寺》卡纸设色 66×45cm 2022年
《营地》宣纸设色
《鸟语花香》卡纸设色 66×45cm 2022年
《清澈的爱1》240cm×200cm 宣纸设色 2021年
《清澈的爱2》200cm×200cm 宣纸设色 2021年
《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200cm×200cm 宣纸设色 2021年
《念》124cm×125cm 宣纸设色 2021年
《弹夹》124cm×125cm 宣纸设色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