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在渴望什么?同样的风景虽然在眼前展开,可不同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谁能确信自己应做出怎样的选择,可以解除内心岩石般疲倦的沉重。喧闹而繁华的城市,日夜无停地奔走的人流,还有挥之不去的思虑,求学、考试、就业、竞岗、就医、买房等等的焦虑和现实生存压力的不断逼近,我们过早地透支了自身生命仅有的能量,往日青春的锐气也早已被岁月削减磨平。面对眼前的生存状况,我们想跨越不属于自己的阶层与城市,需要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只有当事者才知道,其实即使当事者本人也难于做出判断应如何去把握他们的生存空间,命运与前程。
广州市天河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心的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专业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他说一直以来都是像自已的名字一样全心全意地学习创作传统古典油画作品,可作为一名艺术家又不可能不面对现实生活。当他看到青年群体在时代的洪流中面临某种不确定的选择,或经历某种必然的遭遇和鼓起勇气争取有突围的可能时,我不得不承认,他们鲜活的个体生命,不断地吸引着我,也不断纠正我对年轻人的认知和理解。特别是那本来应是十分单纯的女孩,可眼神却闪烁着茫然失措;还有一些男孩艰难地终于从嘴角挤出的一丝不自然的笑容,让我一段时间也困惑地思考,我的画布是否应有他们存在的空间?
在着手进入构思这幅作品时,他自然就想到古典艺术的表现手法,可是深入思考又觉得这种手法否定感性,远离生活,束缚了生动活泼的艺术创造。可是写实派在题材上虽然能反映周围群体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挖掘美,在形式上突破古典主义古板的戒律,重自由创造。但是写实派也有局限,它们在形式上迈的步伐不够大,在色彩上几乎沿袭旧传统。这些都让全心老师感到不满足,他渴望在探索艺术的实践中能独树一帜,在色彩、构图、技巧上都有所突破。
于是此画作者想到了现代派,因为现代派美学家们试图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上,企图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而作为现代派开端的印象流派,一方面彻底地否定古典派的美学观念,另一方面又是写实派艺术向形式方面的转化过程。这些特征也许是表达当下年轻人生存状况最好的手段。
最终全心主席采用了印象派常用的手法,追求光影和色彩的绚丽丰富,从而拉开了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全心老师在创作过程中,争取最大程度上克服印象派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用他独特笔触冲破印象派固有的定式面貌,从迷恋形式上沉醉于阳光和色彩中跳出来,去思考物体的质量感。画面通过迷矇的意境,丰富的色彩,自由活泼的笔触,富有装饰趣味,刻画了当下一群年轻人内心的荒凉迷离,呈现了个体生命对现实命运的体验,独自承受着生活的考验,他们有无所适从,焦虑迷茫,甚至盲目跟风。可是画面仍然弥漫着一种对改变生活的抗争与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难以磨灭的向往,向观众传递出他们那种可贵的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因此,作者不仅仅满足于印象派的有效探索,而是直接跨越到后印象主义关照作者内心感受的风格,重绘画形式表现价值的同时,赋予色彩、线条、形体和构图以强烈的感情。
全心主席虽然一直坚持对古典油画的研究探索,但以开阔的眼光关注中西艺术体系,他认为中国画家要走现代之路,要表达现代生活的感想和意识。徐悲鸿艺术的特色是在中国画里吸收了西画的技巧,这种吸收西画的技法也是康有为、岭南画派所提倡的。全心主席认为同样也可以反过来,在西画表现手法中融入中国画的高妙之处,即在平面上追求一种意象与富有装饰性的味道。因此,在此作中作者不以题材和情节内容取胜,而是追求在朦胧笔触语境中以文化意味和审美品格来感染人,这也暗合西方印象派艺术的追求,企图以绘画语言本身来征服观众,在艺术实践中探索中西画的融合,大胆创新,使传统色彩的表达更具时代风采,把西方“形中有意”,与东方“意中有形”融为一体,并且从“意”出发,更加强调韵律、动感、趣味。再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真切认识,出自内心的感受,努力实践由意境诱发和开拓审美新的想象空间。一方面对古典油画意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希望伴随着这种意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验和感悟,即“不尽之意”,让这幅作品有了新的意境,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虚境”之美。
作者:广州天河区作家协会主席 胡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