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紫砂概论

        作者:核实中..2010-05-17 17:09:48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紫 砂 概 论
          鲍 志 强

          宜兴紫砂 世界名陶。
          紫砂,发端于北宋,兴盛于明清,鼎盛于改革开放的当代。


          紫砂,是宜兴陶工以当地独产的紫砂土为单一原料,经手工拍打成型,在窑炉内1000多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的一种无釉细陶。它以茶具为主要代表,兼有花瓶、花盆、文房雅玩和雕塑等品类。它集陶文化、茶文化、中华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诸艺术于一体,成为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东方艺术瑰宝。


          一、全世界独一的紫砂陶土 是宜兴紫砂区别于其它所有陶瓷的根本特征


          紫砂,大自然赐于宜兴人的天然资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种陶土,仅出产于宜兴市丁蜀镇北郊的黄龙山、青龙山、赵庄一带。紫砂土是以紫为主,色调另有红、黄等三种自然色泽,含铁量高于其它所有陶土,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它不需要和其它原料调配即可制陶,三种色泽的自然矿生泥,在艺人们手中互相调配,千变万化,呈万紫千红,人们习惯称它为“五色土”。


          紫砂矿源深藏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地下,开采出来时,夹在一种称做日用陶大缸用的状似石块的“甲泥”中间,好的紫砂泥要从几百斤的“甲泥”中才能选出一、二斤,古人称之为“岩中岩”、“泥中泥”。它具有类似砂的透气性,可又具备手工制陶需要的很好的可塑性。紫砂泥在艺人手中适应性非常强,可随心表现,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紫砂艺术品,同时也可容纳其他艺术在其胎体上的表现,如书法、绘画、篆刻等。用紫砂泥制成的各种茶具,泡茶特香,暑天不馊,长期使用,壶的表面能产生一种如美玉般怡人的晕光,收藏家称之为“包浆”。


          二、陶文化和茶文化在生活中的自然交融 是产生紫砂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


          江南宜兴,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的先民们开始烧造陶器,历经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数千年薪火不断。


          江南宜兴,在历史上又是著名的茶叶产区,更是文人荟萃之地。积淀深厚的陶文化和优越的茶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交融。当到了北宋初年,宜兴陶工发现了功能特殊的紫砂陶土以后,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紫砂陶。


          紫砂,在明代中期以前,基本上属日用品的范畴,直到明正德年间,在宜兴湖滏山区金砂寺内的小和尚供春创出了一件以“树瘿”为蓝本的紫砂壶以后,就开始步入艺术的殿堂。原本具有卓越日用功能的紫砂茶具,添加上艺术欣赏价值以后,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在文人骚客的影响和参与中,紫砂的工艺技法愈益精致,文化内涵愈丰富,成为了具有文人气质的特种陶艺门类。


          三、独特的成型制作工艺 让全世界陶艺界为之倾倒


          宜兴紫砂是手工成型的一种既有日用功能,又有观赏性、把玩性的特种工艺陶,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手工制作的工艺特色。


          世界上,制陶工艺在机械化尚未形成时,原始的制陶方法有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拉坯成型法,这几种方法是世界各大陶瓷产区的基本方法。宜兴有着六千五百年的制陶历史,期间也用过上述类似的方法制陶,但陶工的祖先在经过多少年的摸索和实践中,逐步发现并发明了一种宜兴独有的手工制陶法——“片筑法”。


          “片筑法”即把陶泥放在木制的专用工具——“泥凳”上,再用另一种木制工具“搭只”把泥先捶打成片,然后再把“泥片”根据所制陶器的形体所需尺寸裁切后,或围成圆形,或切成方块,然后再拍打,镶接成坯体,用这种方法制的陶坯“泥门紧”,坯体成活率高,在烧成时不易变形。宜兴紫砂艺人根据祖先传下的方法,再进行细化,形成了一种特殊工艺的技法——打片、镶身筒、拍打成型法,并形成为一种传统,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四、赏、用完美结合 是紫砂茶具的艺术特征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初的紫砂壶以实用为主,后来由于文人墨客的参与,紫砂茶具造型逐步兼顾艺术欣赏的要求。古朴典雅既是历代制壶艺人遵循的法则,也是紫砂壶艺区别于其他工艺品的造型特征。数百年来,紫砂艺人广泛吸收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造型艺术中来,使紫砂壶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品。


          紫砂壶虽形态万千,但大致可归纳为“三形”、“三态”。“三形”即几何形、筋纹形、自然形。这是学院派的说法,而紫砂圈内人士则分别称之为“光货”、“花货”、“筋瓤货”。几何形即光货,自然形即花货,筋纹形就是筋瓤货。“三态”则是动态、静态、动静互寓态。不管紫砂造型有多少变化,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它的实用功能不变。


          紫砂壶有它生命的活力及鲜明的艺术个性。好的紫砂壶,有的浑厚如秦汉壮士,有的端庄如燕赵佳人,有的又楚楚动人如吴越姝丽。它显露出藏在紫砂壶骨子里的神与韵,也折射出紫砂壶制作者的学与品。


          五、紫砂历史的荣耀和历代名匠。


          宜兴紫砂,在明、清两代,就外销到英、法、德、比利时等欧美发达国家,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宜兴紫砂,1920年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特等奖;1930年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银奖;1932年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特别优秀奖;1035年获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金奖;1984年获德莱比锡国际春季博览会金奖;1989年获中国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紫砂自明中期以来,历史上巨匠、名工众多,明正德年间的供春是紫砂史料中有记载的第一人,是他把紫砂从日用品的厅堂带进了艺术品的殿堂,后人尊他为紫砂壶艺鼻祖。


          明万历年间的时大彬,是紫砂史上最负盛名的巨匠和一代宗师,他把紫砂制作工艺完善成一整套的成型技法,培养了许多高徒,直到今天,人们仍在沿袭着他留传下来的工艺技法,并留下不少经典名作。代表作品有现藏无锡博物馆的“三足如意壶”、南京博物院的“大彬提梁壶”、扬州博物馆的“六方圆盖壶”等。


          清代康熙年间的陈鸣远是紫砂史上又一代表人物,他把自然界中的花、草、鱼、虫等物态和紫砂茶具相结合,创造了影响巨大的紫砂花器流派而名载史册。


          清嘉庆年间,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时任溧阳县宰,他来宜兴直接与紫砂高手杨彭年合作设计了18种款式的茶具,后世人称之为“曼生十八式”。他在紫砂壶上刻绘书法、绘画,首开紫砂与中国书画结合的先河,使紫砂茶具更加人文化、艺术化。这在当时就有“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这种艺术风格一直影响到今天,而且更有发展。这时期,杨彭年之妹杨凤年,她是紫砂史上第一位女性制壶高手,代表作品有《风卷葵》、《竹段壶》,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与杨彭年几乎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影响巨大的制壶巨匠邵大亨。大亨擅长光素器,造型浑厚大度,工艺精湛,在当时就有一壶千金之说,代表作品有现藏南京博物院的“龙头八卦壶”和藏于宜陶博物馆的“大亨掇球壶”、“仿古壶”等。清末,紫砂高手黄玉麟的代表作品有“鱼化龙”、“斗方壶”等。


          民国年间,宜兴制壶高手有程寿珍、俞国良、冯桂林等人,其中,程寿珍的“寿珍掇球壶”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特优奖。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七位紫砂高手: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于195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紫砂技艺辅导”,他们为新中国的紫砂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当今诸多大师、高级工艺师,均出自他们门下,虽然有几位较早离世,没有赶得上大师评定,但他们是培养大师的大师。


          六、改革开放 紫砂走向鼎盛


          国运昌盛,紫砂兴旺。


          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紫砂,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繁荣,紫砂发展适逢良机,紫砂艺术家及一些中青年英才频繁到国外及港台等地区举办紫砂文化交流展览,并与国外知名艺术家们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紫砂的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大都市兴起了紫砂收藏热潮,紫砂界的中青年一代,创作思路开阔,技艺水准逐趋成熟,老一辈紫砂陶艺家们更是青春焕发。紫砂艺术在改革开放以来,共获得全国创新设计陶艺展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精品展(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金奖,不下数百个之多。


          当今紫砂,共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六名: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谭泉海、徐汉棠;中国陶艺大师四名:李昌鸿、鲍志强、何道洪、周桂珍;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二名:顾绍培、鲍仲梅;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十六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三十名,另有高、中、初级职称技艺人员近千人,从业人员不下数万人之多。


          千年紫砂已成为文化无锡、文化宜兴的一块“老字号金字招牌”,对外交流交往的城市名片。
          宜兴紫砂,一派繁荣兴旺。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