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3-24 16:45:33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现在,越来越多赴港购物的人嗅到了商场中的艺术气息。实际上,这种在商业空间中办展览的风潮近年来正席卷香港。适逢深港将联手打造世界级人文创意中心,这种充满“创意”的方式值得我们总结与学习。记者近日赴港,对这种艺术现象进行了了解。
地产大亨成艺术推手
你能想像在日交易额过百万的商场中会出现一个静谧的美术展厅吗?尖沙咀海港城便有此魄力——在那里,海港城将一处拥有“无敌海景”的黄金地段开辟成“海港城美术馆”。据了解,这也是全香港商场唯一的海景美术馆。在商场里“血拼”一番之后,来到这里无疑能获得心灵的休憩。目前这座美术馆正和抱趣堂当代艺术馆合作,展出“欧洲风情及沙龙名画展”,展出约150位19世纪欧洲名家的油画。正在管理展厅的抱趣堂的经理吴希伦向记者介绍,“海港城美术馆”一年多以前成立,与不同的艺术家、机构合作举办展览,免费供人们参观,如今已是小有名气。
虽然这种“商业+艺术”的风潮在近几年来才掀起,但是上世纪已有人在这方面探路,这些“人”并非美术工作者,而是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地产商。其中,太古地产便是开其滥觞的“推手”之一。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太古地产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据介绍,太古地产从1996年至今已举办了超过3000次的文化艺术活动。将艺术纳入建筑当中是地产规划的一部分,“当时并没有纯粹考虑到效益问题,只是希望将空间更好地利用起来,给业主们不同的体验。”如今太古坊德宏大厦一楼展厅和太古城中心已是许多艺术爱好者盘踞的据点,其中太古坊强调国际艺术,而太古城中心则主要扶持本土艺术。“因为我们做得比较久,在业界都有口碑,所以会有很多艺术家找上门来寻找合作。现在我们的展览场地排期已经排到半年以后了。”
太古地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产商开始在文化艺术推广方面作出努力。其中信和集团便因其对文化事业的积极贡献,获得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的“2007年艺术赞助奖”。此外,新鸿基集团、九龙仓集团等多个大型地产巨头都在此行列占有一席之地。记者发现,它们的网站中都专门辟出一块用于介绍其艺术活动,包括场地展示、展览排期等,并留有详细的联络方式,以此吸引更多人前去参观和合作。
与公共艺术馆的展览相比,商场内的展览具有展期短、更新周期快、涉及领域广的特点。雄厚的资金支持、敏锐的艺术触角、数十倍于公共艺术馆的人流量,让某些商场内展览的影响力甚至不亚于公共艺术馆的展览。比如2004年10月,被视为法国国宝的毕加索真迹《巡游》在香港中环国际金融中心免费公开展出,这也是此作品全球首次在商场内展览。而上周六,在铜锣湾时代广场也举行了台湾著名绘本画家几米的出道十年作品展开幕式,这也是该展亚洲巡回展的首站,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众多漫画迷自发赴港观看,其火热程度丝毫不亚于赴港购物狂。
“商业+艺术”模式方兴未艾
记者在置地广场看到了商场和Opera Gallery画廊合作的“现代艺术展”,法国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妮基.桑法勒、罗伯特.孔巴等艺术家色彩鲜艳的雕塑吸引了过路观众驻足观看。但这只是展览的一部分,按照导览地图按图索骥,穿过两道空中天桥后将来到500米外交易广场的露天展厅继续欣赏,沿途还可以瞻仰交易广场平台上的英国雕塑家亨利.莫尔作品。这些与公共空间融为一体的艺术展览,让公共艺术从过去的美术功能延伸至思考社会、回应社会和介入社会。
至今,内地依然有不少艺术家认为,美术馆、博物馆才是艺术的归宿,与商业的集合是一种亵渎。受此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国内美术馆依然占有“集权”地位,商场内办展这种“在野”方式并未获得认可。这与香港的情况大相径庭,他们对于商业和艺术融合的宽容度值得我们深味。香港特首曾荫权甚至在自己的网志上公开提出艺术应与商业结合,“我们当然可将艺术当作个人兴趣,要求它完全脱离现实;但如果要发挥艺术的力量,我们就不能逃避资金及推广的问题。政府当然可以负起部分责任,但若果要更多元化发展,将艺术元素渗入我们的生活中,企业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他认为,这不单是关乎企业捐献的问题,而是讲求更深的合作关系。“艺术家可以与商业合作,将艺术元素渗入产品或服务,在不知不觉间将艺术推广开去,让我们的生活给艺术包围,这才是艺术生活化的最理想境界。”
而香港的经验证明,这种做法对商家和艺术家是一种双赢局面。香港著名画家王无邪告诉记者,去年他曾参加信和集团“香港艺术”举办的“水墨新貌——现代水墨画联展”。他说,在商场展出的最大意义便是让平时不太进美术馆的观众主动接触到艺术品,在“消费者”与“观赏者”两种身份的游离中完成了接触艺术的过程。而吴希伦也说,虽然抱趣堂的总店在洲际酒店,但在海港城办展览,人流量比在总店要多得多,“周末人流量超过一千,这大概等于总店一周的客流量。有些人不一定会对艺术感兴趣,但是都会因为好奇而走进来看看。”太古地产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他们引入的艺术配合商场光线和空间感,参与缔造美满的消费体验,“这些活动不单带来霎时的人流,商场形象的提高更带来更长远的回报。”
近年来国内在商场展出并引起重大反响的“大声展”,参展艺术家大多是30岁以下的新生代。虽然引起很大争议,但这是否意味着商业空间内与艺术的联姻已经初露苗头?
大众艺术和高雅艺术的边界模糊
纵观商场中的展览,大多强调观众的互动性,比如几米创作十年展,便将原画放大做成色彩鲜艳的雕塑供人们拍照留念。也有相关报道显示,过去一些艺术家在商场中展示艺术品,不得不将其阴暗的一面剪去,只留下契合商场气质的明亮、欢乐的一面。所以有人提出疑问,当商场艺术蔚然成风,严肃艺术是否就没有生存空间?
王无邪对此却不敢苟同。“在这个时代,大众艺术和高雅艺术边界已经慢慢消失了。”他说,他一直以来钻研的水墨画创作,事实证明在商场中展出也能获得许多观众的认同。“无论是严肃的也好,传统的也好,只要你能走进大众,实际上就已变成了大众艺术。”
海港城美术馆展出的“欧洲风情及沙龙名画展”中的古典画作也算是“标准”的严肃艺术了,但也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它的接受。吴希伦说,近年来香港周边城市都强调文化建设,香港市民在学习简体字的同时,也更加愿意对多元化的艺术进行“补课”。太古地产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他们并没有特意对严肃艺术或是通俗艺术进行区分展示,因为对他们来说,如何让不同类型的艺术如同空气一样走进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艺术的气场,才是企业公民首要考虑的责任。
置地广场中达利的雕塑作品《燃烧的女人》。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