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漫谈米派山水三大家》

        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7:03:50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故宫博物院 单国强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领域,米派山水是构成文人山水画派系的一支重要流派,它由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开创,历经数百年而代有传人,流传不绝,明清正宗文人画家还将它推崇至“逸品”这一文人画的最高品位。摒开晚明一批“伪逸品”的画家不论,米派山水确在格调、意趣、气氛、风格以及表现手法、笔墨形式诸方面,为文人画树立了高层次的典范。其中米友仁、高克恭、陈道复三位,堪称宋、元、明三朝的代表画家,他们在米派山水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独特创造和重要贡献,并均有真迹存世。现结合故宫博物馆所存的三件作品,即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高克恭《春云晓需图》轴、陈道复《墨笔山水图》轴,来谈其渊源流传、艺术特色和独创、异同诸问题,以期勾画出米派山水发展衍变的大致轮廓。
          米友仁是米芾之子,两人共同创立了“米家山水”,这种用湿笔水墨没骨写意的画法,来表现江南烟云变幻景色的画风,被画史称为“云山墨戏”。米芾的传统渊源,据记载出自五代董源,“山水其源出董元,天真发露,怪怪奇奇,枯木松石,时出新意。”(注【1】)米友仁承家学而稍变,遂形成“米家山水”的鲜明特色,如画史所载:“米元晖能传家学,所作山水清润有致,然亦稍变父法,自成一家。”(注【2】)“友仁……略变其尊人所为,成一家法,烟云变灭,林泉点缀,生意无穷。”(注【3】)
          “米家山水”的创新变格之处,表现在很多方面。米芾在《画史》中有段自述,较全面地作了概括,文曰:“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为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所谓“出尘格”,是对高尚格调的追求,即要表现自身“天资高迈”、“不偶于俗”的胸次,故米氏山水总透出一股清敦淡泊的趣味;“信笔为之”,是运用不拘常法、不事绳墨、纵放简逸的笔墨来表现物象,因此,其画法属于简率放逸的水墨写意法;“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己”,是不求对客观物象的精细描绘,惟传达自然山川之意趣、神韵,故而米氏山水神似胜于形似;“多烟云掩映”,是善于描绘烟雨迷濛、变幻无穷的江南景色,以抒写千变万化、不可名状的神奇之趣,所以米氏山水以飘渺的云山出名。
          上述米氏的独特追求,体现在笔墨技法上,形成二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游戏翰墨”,即用“信笔为之”的水墨写意法,依仗墨色的自然晕渗和笔触的随意挥洒,来求得偶然的出奇效果;一是“以点代皴”,即用大小的园形横点来塑造山石形体,连点成线,积点成片,以点代皴,以点代叶,因满纸是点,故其山水又称为“米点山水”,横点亦有“落茄皴”之谓。董其昌认为其源出自董源,“董源作小树,但只远望之似树,其实凭点缀以成形者。余谓此即米氏落茄之源委。”(注【4】)然而,米氏的大小浑点,不仅画树,也用于皴,并组合成线和面,这是前所未有的。米氏的“墨戏”和“米点”,创造了新的笔墨形式,促使了文人山水画的划时代变革。董其昌评:“唐人画法,至宋乃畅,至米又变耳。”(注【5】)顾起元亦曰:“自米氏父子出,山水之格又一变矣。”(注【6】)
          米友仁存世真迹中,以《潇湘奇观图》卷最负盛名,也最具代表性。画面绘江南水乡洞庭湖畔的平远景色,山峦连绵起伏,云烟掩映出没,平坡树水成簇,偶露平屋一幅,景致十分简括。山石轮廓主要用没骨法以面代线表现,通过水墨的层层渍染、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横卧的浑点“落茄皴”,来展现景物前后层次,群山显得朦胧、滋润、园浑。树木的干、枝不作勾勒,而以浓墨一笔画出,树叶亦无双钩和点攒,而改为大小横点,它与山石的“落茄皴”相间,将山、树溶为一体,增添了混沌之感。飘浮其间的云烟,或留空白,或稍渲染,或勾描出云头、云脚,时隐时显,富有流动掩映之态。这些独特的画法,于虚中见实,简逸中含深邃,模糊中富变幻,生动传达出江南山川的自然真趣。
          米友仁在卷后自题:“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展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后纸元、明、清等14家题记中,董其昌亦曰:“今日舟行洞庭湖中,正是潇湘奇境,辄出展现,觉情景俱胜也。”均道出了此图源于自然、传达真趣的特色。
          高克恭是继米氏父子后擅画云山墨戏的一代名家。二米所创云山在宋代反响并不大,惟北方金朝有位王庭筠,山水专意学米,“论者谓胸次不在米元章下。”(注【7】)到了元代,却涌现出一批追随者,如高克恭、方从义、郭畀等,其中高克恭是最有创意者。《图绘宝鉴》记载他“善山水,始师二米,后学董源、李成。”其成熟的画风,实是融汇了二米和董巨之长而自成一格。作品中,布局多作高远全景,中央主峰兀立,山脚林木、窠石、溪流、屋宇穿插,组成简中有繁的景致,合于法度又富动感;山形坡石用墨线勾勒出明确轮廓和结构,并以披麻皴展现纹理层次;树干亦时用线条勾皴,这些都体现出董巨的造型规则,只是有所简化和样式化。而点的运用则主要继承米氏的“落茄皴”,但亦加以分离、简化和缩小,并进一步强调干湿、浓淡和大小错落的变化;横点成为既具一定法度的造型手段,也不失独立的笔墨趣味,这种源于二米、又加变化的点子,被称为“豆瓣皴”。高克恭的云山将无法度可依、偶然性较强的笔墨手法,变为相对稳定的、呈一定可依程式的表现形式,就简洁闲逸,又笔精墨妙,防止因一味简逸而滑向率易,成为“伪逸品”画,这无疑是对米氏山水的重大发展。
          高克恭存世的云山代表作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轴,故宫博物院的《春云晓霭图》轴。无论景致、构图、笔墨、意趣均相仿、堪称姐妹作。图绘高远全景山水,正中高峰连亘直插天际,其间点缀飞泻瀑布和数重殿楼,在磅薄气势中蕴含幽远。中景层云缭绕,冈阜半露,于虚中见实。近处土坡、板桥、丛树、茅屋,形态明晰可辨。景致虚实相间,简繁结合,既恰当表现了春云晓霭的季节特征,也是董巨与二米布局手法的结合。
          此图的表现形式也显示出二者的综合。山峦坡石,均用线条画出清晰的轮廓结构和簇丛礬头,并施以中锋的披麻皴,同时又补添小横点“豆瓣皴”;树木枝干,既有精细勾勒。又有一笔粗线,叶丛亦攒、横点、晕染相兼;层云以淡线勾出云头,又注意与山树交接处的虚化处理。这些笔墨形式,有二米的简逸而不流于率意,具董巨格法又富笔情墨趣,它为云山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技法。
          明清时期,米派山水的声誉日著,宗法者也众多,明代吴派的沈周、文徵明,松江派的董其昌,清初金陵八家中的龚贤等文人画家,以至作为职业画家的浙派戴进。都曾画过仿米云山图。然而,专擅云山墨戏并有建树者并不多,究其原因是恐流于率易,如董其昌所述:“余不学画,恐流为率易。兹一戏仿之,犹不敢失董巨意。”(注【8】)
          陈道复堪称明清时期专学米派山水并有新创的一位画家。他本以水墨写意花鸟画著称于世,然水撰写意山水亦负时名,其源即出于米派山水。明?姜绍书《无声诗史》记:“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中岁斟酌大小米、高房山间,淡墨淋漓,极高远之致。”据记载,陈道复曾收藏过米芾名作《大桃村图》,于是“日就临拓,领其真趣逸思,故所作多烟峦云树,约略点染而已。”(注【9】)不过他的仿米山水,较之米、高又有所变化。一是用墨,清淡透明,饱含水份;并在淋漓泼洒中注重墨色的深浅对比,以增强体面和光感,故画面水墨层次丰富又起伏跌宕,富音乐旋律。二是用笔,正、侧锋相间,勾、、皴、擦、点、攒并用,变化多样,而且显露笔痕;同时强调速度和力量,笔触流动迅捷。三是山川形态,虚处不像米氏那样朦胧,实处也有别于高氏的明晰,而是约略点染而显示大致形态,体现出成熟的写意韵味。陈道复的仿米山水,更多反映出水墨写意花鸟技法用于山水的时代风貌,显然有别于米、高。
          陈道复仿米云山的存世代表作是《罨画山图》卷(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墨笔山水图》轴,非纯仿米氏,但也可看出其山水画的主要特色。画面近景古树坡岸,一士眺望,情景简而明;中景溪水、坡陀、丛林、板桥,在云雾中隐现,半虚半实;远景群峰耸立,略作勾染,形态写意。全幅山川简括、明洁,简繁、虚实处理得自然和谐。山石、树干、人物,均以劲峭迅疾的线条勾出轮廓,并用随意飞动的皴染显示结构,笔痕明显而富力度。树叶以小浑点为主,但变化丰富,或似柳叶,或近落茄,或用豆瓣,或用点攒,墨色也浓淡、干湿相参,并呈较大反差,笔墨意趣极浓。
          连贯米友仁、高克恭、陈道复三家,可大致看出米派山水的几个发展阶段及其不同的时代特色,这对深入研讨米派山水,无疑是饶有意趣的一个角度。本文只是随意漫淡,抛砖引玉而已。

          【1】、【3】元/汤垕《画鉴》
          【2】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
          【4】、【5】、【8】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6】明/顾起元题米友仁《云山卷》
          【7】元/夏文彦《图绘宝鉴》
          【9】清/杨恩寿《眼福编》彭年题陈白阳《仿米山水卷》
          来源:《美术》 1992年5期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4(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