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可以是个“什么”吗?

        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5:25:56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陈章展义


          美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一直在于回答出“美”是个什么。这一命题方式也暗示,“美”应该是个客观的什么。但是,在美学研究所取得的众多定论中,唯一一个可以肯定的、有价值的结论就是否定了美的“客观属性说”。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的实践美学学派。至此,本可得出结论:既然没有客观的“美”就不应有它是个什么的问题存在。
          但是人们很难转过弯来,总是在发问:难道不正是客观存在的美使人感觉到美并产生美感吗?
          有必要在此做个辨析:客观地存在着并使人感到美、产生美感的只是事物——日常事物,不是美。那么为什么事物可以使人感到美,并且有的能、有的不能呢?这要在人的进化和社会发展中寻找答案。一般地说,人在与外界事物长期的对象性关系中,结成了具体的功利关系,也形成了特定的知觉模式。当人发展出完全抽象能力之时,就可以形成非功利状态,可以对事物外在形状加以相对独立的知觉。如果被认识的事物既符合自己的功利意识又同已有的知觉模式相吻合,就可以由此而产生快感。这种由非功利认知方式所引起的快感就被称为美感,人们把引起美感的事物称为“美的事物”,进而称之为“美”。不是先有了美然后才有美感,而是先有非功利的快感,然后才把对象事物称之为美的。这种情形不能表述为“美感决定了美”,但可以表述为“美感决定了对象物是不是美的”
          事物能不能被人看做是美的,当然与其客观属性有关。但决定性的因素是人的知觉模式的构成及观念、意识的内容(这又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由于对象性关系和知觉模式的形成是具体审美现象的前提,是先期存在的,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美”(事物)“引起”了我们的美感。而其实,正是由于我们先有了这样的能力,事物才可能引起我们的特定反应。所以,美学的关键在于说明人的主体状态的形成及机理,想找到客观的美是绝不可能的。
          许多美论虽然不认为有个客观的“美”,但仍以错误的命题方式回答问题。如美是和谐、美是自由、美是价值等等时兴而且权威的说法。这就使自己的美论陷于不成立的状态中。我们可以说,和谐的东西容易被人看成美的;美的东西是有一定价值的;符合自由观念的东西容易被看成美的等等。“有”什么与“是”什么大不一样。概念的混淆势必造成理论的混淆。再如“美是生命”的说法。除了在美学中,我们还听见过什么东西可以“是”生命吗?被称为“是”生命的诸种事物,其实是“具有”生命。“有”生命与“是”生命完全不同。。即使有生命或可以使人想起生命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美的。每当城市组织灭鼠统一行动时,每当夏季受到蚊蝇骚扰时,人们都不禁感叹这些东西生命力之强盛。可是谁会以老鼠、苍蝇、蚊子为美呢?反之,压根连生命也没有的东西同样可以是美的。
          所以,世界上并没有“美”这么个东西。但世上有“美”概念,我们应对美概念做出解释。对“美概念”做出解释不等于对“美本质”做出解释。诚如哲学家们所说的那样,只要是个实体性的东西,必有其本质存在。反之,不是个实体性的东西,就应该没有本质存在。正是因为没有“美”这么个实体性的东西,所以没有美本质可言。在生活中实体性存在的只是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只有审美现象及审美活动才有本质可言。
          对“美本质”加以探讨起始于柏拉图。有人以为自柏拉图起就确立了“美”的客观性存在。其实,柏拉图所说的“客观”不同于我们今日所说的“客观”。他的美论以客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他所说的“美”及“美本身”,都以“理念”为内涵。对他来说,理念是客观的,所以美也是客观的。而对我们来说,理念是主观的、观念性的。可见,起码从柏拉图起,“美”就已经是个虚空的概念了。要为一个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虚空的概念寻找到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客观的本质,焉得不能枉费苦心?
          几千年来,“美是什么”命题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多少美学界的英雄豪杰被吸入其中不能自拔,可叹可敬。对他们的贡献应做出充分肯定,没有他们以奉献牺牲做出的前车之鉴,便没有今天美学命题的合理转换;没有今天的合理发展,他们的奉献牺牲也显不出意义和价值。然而历史既已发展到今天,再自入黑洞就是无谓的牺牲了。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