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1-05 15:43:50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北京制造》是作为2002——2004年在中国的关于《理想的小区建筑“标准”》当代作品系列展中的一部分,是艺术家以艺术的名义对中国“标准”文化进行了讨论和反思。这次活动是一个社会各阶层都可以参与的事情,艺术家作为作品本身的制造者,可以通过这一个作品所选择的方式,来丰富艺术的方式和艺术本身的目的,使艺术更关注文化和社会进程,尤其是关注正在进行的文化现象。在这个展览的策划过程中和展览中,艺术家将通过与房地产商、建筑师、策划公司的深入交流,来讨论理想的小区建筑“标准”。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正在北京红门画廊举办艺术系列展的艺术家杨冕。
时间:2003.7.11
地点:北京东城区东便门角楼红门画廊
谈话者:杨冕(杨)艺术家
吴磊(记)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世艺网,Cl2000.com)记者
记:请问您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是什么?
杨:这是一个《理想的小区建筑“标准”》的艺术系列展,在这之前,已经有了2002年的“成都制造”。今年12月将在上海举办“上海制造”,明年一月我还要在红门画廊举行“北京制造”的装置部分的展览,并请大家都来探讨理想的小区建筑“标准”这个问题,六月份的时候,会将这个艺术系列展所有资料整理出一本书来。以出版的方式,作一本书——《成都制造、北京制造、上海制造》理想的小区建筑“标准”调查报告《理想的小区建筑标准》系列展览,就是对当前中国标准文化进行讨论和反思,艺术家以艺术的名义而进行的讨论。
中国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最近几十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审美观点的变化,以前的古典美人是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口为最美。到今天,朱利垭?罗伯特、克罗地亚?希弗、坎贝儿,已经成为最美丽的女人的标准,所以现在是双眼皮、大眼睛、欧式高鼻梁为最美。可是中西方人的人种、相貌、身材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一样呢?仅仅一个APEC,也不知为何“唐装”一夜之间变成了国服,中国在创造一个个的“标准”。“标准”真如此吗?
就我们的城市而言,从1900年开始我们的城市在30年代的罗马柱+哥特式门窗+大帽沿到50年代的苏联建筑到80、90年代的茶色玻璃、黄磁砖,蓝色玻璃、白磁砖的火柴盒建筑到绿色玻璃,花岗岩,铝塑板——到今天的时尚外衣中演变从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建筑和我们的社会一样,在以西方文化演变最为迅速、最为活跃的演变时期,我们的社会却处于一个对封建文化的改良、对西方模仿的实用的文化劣势状态。缺乏一个从古典到现代的一个递进的演变过程,从文化权力概念说,如果文化在一个社会中消亡,那一个社会就失去了一个合理的制约支撑,这个支撑就会变成政治的、商业的等利益支撑。
记:现在是一个宣扬个性的时代,但房屋建筑却是千篇一律,您认为在这个个性极度膨胀的年代,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或者误导?
杨:对于居住生态而言,目前我们的城市正处于一个急剧改变的阶段,变得更大、更新、更刺激、更有欲望,社会的支撑也变得比较暧昧。建设21世纪标准“美丽家园”已经成为一个响亮口号,“美丽”本身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这是一个暧昧的概念,它已经成为一个前置于建设以前的商业噱头。
再看看我们现实生活的家,自从我们告别了涂料时代,进入了装修时代,我们的视觉“标准”被建立在了表面材料的更替的演绎中,从最早的水曲柳、白掾木、再到榉木、樱桃木,我们的装修都被这种标准所左右。走进任意一家,材料变成了唯一标准,一样的板材,一样的装修标准,而这种标准再被文本的方式传播和引导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标准。翻开满大街的售楼书,我们的房子,都是一样的户型,一样的限定空间,一样的尊卑分明的主、仆之分,这种建立在当下文化硬件下的标准化的“美好生活”,对于一个以主张个性为文化噱头的今天的人们是一种新的伤害。
记:建筑是一个城市重要文化特征,代表这个国家、城市外在的形象,中国建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目前房产建筑商业炒作、急剧变化、追求商业利润的成份很高,而且大多模仿西式装修的风格,这是否会对这一段历史时期造成一个断档或者空白呢?
杨:当然会。这是一个很伤感的话题。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每个时代都有的历史文化生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到处都充斥着黄瓷砖、蓝玻璃,绿瓷砖、绿玻璃的“标准”建筑,在建筑的下面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地面砖,和脏的、红红绿绿的观叶植物,在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灯光下,我们的每一座城市都感觉像在追赶拉斯维加斯一样。
我们生活在一个混淆的环境当中,每个人每个角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大而像运动一样改造的背景下,我们的城市的一切都不断的被推翻,重新组合,在组合的过程当中,人与人之间必须建立新的关系,在没有传统文脉的情况下、人与人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和融洽。在没有起码的信任和融洽的情况下,我们在付出很大代价的情况下,住进了一个个城市和小区,我们建立了的新的城市的建筑“标准”。我们满怀希望的建造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国家,但是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被建设成一样的建筑,一样的五颜六色的人行道、一样的像儿童乐园一样的广场、一样的克隆欧洲地名的住宅小区、一样的┅┅
在现代文明的文明进程中,我们忘记了现代文明的基石是以城市文明为代表的,城市的文明取决于城市的个性文明,也只有个性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但是我们的城市的个性化并不是一个没有限制的个性化,在城市当中我们应该追求大的协调和小的变化,这样才不致于追求“怪”,我们的城市才不会修建所谓的世界第一的“雕塑”“佛像”等等。
我们的城市也就不会一味的追求新,而通通拆掉以前的建筑,而修建起同一时代的建筑,只有在具有不同时代的聚集了这个城市历史文脉的不同时代的建筑共生的城市,才是具有个性的城市。我们看小小的欧洲,所有的城市都不太相同,从荡气回肠的罗马、到临窗戏水的威尼斯,从建筑博物馆一样、建筑师拥有崇高声誉的巴塞罗拉,到仅仅因为弗兰克。盖瑞的古根海姆而让很多的人去一游的比尔巴鄂,更不要说拥有众多、歌特式、巴洛克、罗可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群的巴黎,只要你从老凯旋门朝新凯旋门望去,巴黎人的所有的情怀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当然你在蒙马特望下去,高的肯定是文化建筑。在德国一个国家中,柏林和慕尼黑的感觉就大不相同。
对待建筑,我记得国家大剧院业主提出的观点:如果我们不能选择一个代表中国的,我们宁愿选择一个当代的。这是一个观点,还是一个无赖?
这和我们的近代建筑历史有关系,针对我们的近代的建筑历史,我们应该修建的是一个年代清晰、风格丰富的建筑,但是我们的城市在修建中新的建筑的中遇到的问题,我想是因为建筑师缺乏起码的现代主义生活经历的教育。但可恶的是我们还修建了很多的“仿古”建筑。“仿古”是什么概念,从知识产权来说就是侵权,这是一个特别不明确的概念,“古”是什么,是指汉、唐、还是明、清。这是十分明确的概念,唐代建筑就是唐代建筑,它有它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规范,我们不能仅仅有一个唐的外衣。我们不能在穿上瓷砖外衣的建筑上加上一个大帽檐叫“仿唐”建筑。我们也不能把有瓦房的新建筑区叫古文化街┅┅
在世界城市建设当中我想有两个非常非常动人的案例。
一个是纽约,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相对于欧洲城市来说很年轻的城市,在建设纽约的过程当中,我们很难相信纽约的城市规划制定于1900年,到今天一切的规划都按照当初的规划进行。
我们在惊叹纽约人的远见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支撑这一切的是专业精神的尊重,如果不是专业的作用,我想是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的。另一个是纽约的规划是以法律的方式确立的,这个法律确立了这个城市的梦想,梦想变成了法律,以后的纽约市的官员只能依法办事,不能追求短期的表面行为,从而避免了一朝官员一朝政,为了政绩胆大妄为、求新求怪的可能。可惜只是在美国经济最高涨的时候,在修建了一个房屋风格一致的小区,但是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纽约最差的风景,在这个区里现在都住着很穷的人,因为国情不同,美国法律规定二十年以上的建筑被称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将受到保护。我想我们不能保护二十年以上的建筑,但是我们的态度不能毁坏一切,也不能作没有一点历史感的事。从纽约的经验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我们应该有节制的开发城市。
另一个是慕尼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因为慕尼黑是德国重要的城市,为了消灭纳粹,盟军对整个德国进行了狂轰烂炸,战后,慕尼黑花了十年时间,按原样对城市进行了重建,这是历史的态度,因为他们觉得老的慕尼黑已经很好了,他们需要恢复以前的生活,我们在今天才能看到一个非常有历史和生活传统的城市,才能看到在慕尼黑的城市中央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花园和一条幽静和有活力的河流,这个城市的特点才得以保存。
看看我们1900年以后的建筑史,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东西呢!1900年开始我们的城市在30年代的罗马柱+哥特式门窗+大帽沿到50年代的苏联建筑到80、90年代的茶色玻璃、黄磁砖,蓝色玻璃、白磁砖的火柴盒建筑到绿色玻璃,花岗岩,铝塑板...到今天的时尚外衣中演变。
从这当中我们看到的中国建筑历史的推进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断层和空白,在整个进程中缺乏现代主义整个阶段,也就是工业文明下的现代主义建筑。我们一直在混淆的思维中建设着我们的“标准”建筑。对于历史文化生态、居住生态而言,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认识到这个危险性,那么到了三代人以后,这种现象就根本无法改变了,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第2.8代人了。
记:您提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人们对房屋装修,其实存在一个误区,您举办的这个系列展对社会、房地产商、建筑业、包括老百姓都是一种触动,也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不要一味模仿西式建筑,丧失自己应的个性和风格,那么来参展的观众,政府官员、房地产商、有什么反响和感觉呢?
杨:政府官员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啊,我只是按政策、规划来办事情;房地产建筑商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啊,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房子,我们就修建什么样的房子;老百姓说,这也不是我的责任啊,我只知道大家都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装修房子的。
那这究竟是谁的责任呢?看看我们的城市,也一样的进行着“革命”,慢慢的平房消失了,以院宅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消失的初期,我们期待新的文化的出现,但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呢?随着筒子楼的消失,人们的关系也从同志变成了先生、小姐。当先生、小姐都住进了单元楼,那么我们的社会又有什么样的文化呢┅┅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整个中国社会进程完全就是一个搬家的演义,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的标准是从不同的平房搬到表面贴上瓷砖的“标准”楼房中去,或者是搬向城市。如果条件允许,农村的搬到城镇。一线的城市居民移民海外;二线的城市居民搬向一线城市;三线的城市居民搬向二线城市;四线的城市居民搬向三线城市┅┅但是在一个现代文明以城市个性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个性中。我们的城市社会有什么样的个性文化呢?
城市的搬家文明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我们不断的搬家,我们不断的把老家拆掉,我们主动或被迫的、充满希望的一次次搬到新的家。我们一次次的站在政府、开发商给我们设定的非常虚幻的、有着华丽的噱头的范围内,没有听到知识界的声音!对于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被我们称为文化硬件的建筑,在没有听到文化界声音的情况下,它们也就合法化的存在了。
我们的城市在建筑的程序上只是开发商的意志下、在不违反规划的情况下的产物。开发商追求的是利润,炒作的是概念。在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往往一个大型的城市有上千的开发商、每个城市有上千的项目,不管多大、多小的项目,多冠以花园和广场。于是在我们的城市几乎都是成为这样的地名,但我们是否真的生活在这样的花园城市中呢?看看满大街的房地产项目,都是清一色的筒子楼(一个项目由建筑围成一个圆),每一幢楼都是高反光的瓷砖和高反光的玻璃的组合。整个城市的建筑和人一起发出令人难受的、非常夸张的光芒。我们兴奋的、小心选择地、住进了化了很大代价的、五年后注定要不热爱的家。虽然我们的家广告上都说:欧陆风情,清清草原,都市园林,亭台楼榭,时尚居家,高尚社区,理想家园。
由于没有从历史的可能寻找到合理的支撑,也没有文化界的介入、整个中国都被一种建筑所包围,没有个性可言,也没有区域文化的传统可言。也许这就是商业对于文化的强权。这不同于政治的强权,这是一种文化在被压制、文化界处于麻木的情况下而形成的局面。
我一直在关注正在发生的、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标准。这些标准是权利的代名词。作为艺术家,我只能用艺术的方式来发表我的观点、来维护只有个人才知晓的独立性,我展示作品是为了与公众的交流。我也热忱于作家以文字的方式、诗人以诗歌的方式、摄影师以照片的方式┅┅各种文化元素的不同方式加入对于文化硬件的讨论。
记:现代艺术大多沉迷于自身语言的改造和改善当中,极少触及到当代文化生活中去,怎样才能实现现代艺术融入当代生活中,并对当代社会文化进行建设与清理?
杨:历史的教训需要知识界深刻的反思,现实状态同样需要知识界以文化的方式,用文化的策略介入。
我以作品的方式对这种以美丽为噱头并以文本的方式叙述,而成功的被合法化的,无奈的现实场景所带来的复杂的和带有一点伤害的心态的视觉化的表现。
当代艺术应该参与当代文化进程的发展和讨论,当代艺术进入到今天,当代艺术不应该因为中国艺术缺乏现代主义这一环而沉迷于自身的语言改造和改善当中,而应该进入到当代文化生活当中,进入到当代社会文化的建设和清理之中,到实现先锋艺术功能的本源中去。当代艺术家有责任以当代艺术的方式评述和记录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并参与和改造、警醒当代文化进程。
记:在这个系列展过程当中,遇到什么困难吗?
杨:没有。我在进行这个《理想的建筑标准》系列作品展的过程当中,与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平民老百姓都有接触和沟通,我等待着反响与回应。我明年六月份要出《成都制造、北京制造、上海制造》理想的小区建筑“标准”调查报告这本书,是想通过一些目的性的对话,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小区,讨论《理想的小区建筑“标准”》。
记:您提出的回归建筑本质、建造属于中国的具有明确历史断层的、包括建筑知识产权、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既现代艺术与现代房屋建筑的结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观念走在了艺术与建筑的前面,但怎样才能促进它的尽快实施呢?
杨:这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一个正确的概念,是一个大家可以为此努力的事业。
作为开发商,在这次活动中,可以通过这次活动所搭建的对话平台,来探讨房地产的业态和理念、来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我们应该引导我们的大众选择怎么样的建筑来作为我们的家和公共文化,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富有而有意义和有品位的生活,大众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支持我们的社会向良性的和能持续的发展。通过这个平台,开发商可以阐释自己的理念,和知识界共同讨论自己的观点和区别于其他的开发商的、有自己自身文化观点的建筑、居住理念的新主张。
在对话的语境中我们知道只有在谈文化的时候我们才能提出我们的文化观点,在讨论商业的时候我们才好提出自己的生意经……如果倒置,那是失语。我想失语是一种很尴尬的事,要想不尴尬那只有在一种寻找一种相同语境说话的场合,我想城市就是由不同的这样的场所组成。特别是在房地产业,他处于中国产业的高峰、是城市文化硬件的建造者,但是我认为现在是房地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房地产在目前的狭义的环境和户型概念炒作阶段过后,其实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个新的,很难再有吸引力的商业噱头来继续推动产业向前发展,在这个时候我想我们需要回到我们建筑的本质,建造属于中国的具有明确历史断层的、有建筑知识产权的、具有文化品位的、尊重个人隐私权的建筑。那么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应该仔细的想一想,抛弃一些、尊重一些、努力一些、认真一些、文化一点、历史一点……总会不一样的。
杨 冕 艺术简历
1970年 出生于四川成都。
1997年 毕业于中国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任教于中国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美术系至今
个 展
1999《美好”标准”》 中国北京四合画廊
2001《建筑“标准”》 中国上海香格纳画廊
《新美好生活标准-梦幻居家》 中国上海香格纳画廊
《新美好生活标准-梦幻建筑》 FIAC 法国,巴黎
《成都制造》——理想的小区建筑“标准”
当代艺术系列展成都画院
群 展
1996《个人经验》 中国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
1997《都市人格》艺术组合展 中国成都美术厅
1998《首届教师作品展》 四川省美术展览馆
《两性平台》当代艺术展 中国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
《中国当代艺术》 瑞士Zuerichsee Auktionen画廊
《困惑》中国当代艺术展 荷兰Canvasinternationalart画廊
《改变视觉》 荷兰Kunst 88 博物馆
获得1998-1999年度中国当代艺术奖(简称CCAA)瑞士-中国当代艺术协会
1999 《99`学术邀请展》 中国成都上河美术馆
《天府百人中国画油画世纪展》 中国成都艺术中心
99`中国上海艺术博览会 中国上海
2000《看!今天》图片艺术展 中国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不调合的100艺术家》艺术展 荷兰Canvasinternationalart画廊
《以女人为主题》 中国北京四合画廊
《家》当代艺术提案 中国上海环球家具博览中心
《鸿沟》 荷兰 Groningen
《艺术中的个人与社会——中国十一位当代艺术家作品展》
中国广东.广东美术馆
《成都行动》 荷兰Kunst88博物馆
2000中国上海艺术博览会 中国上海
2001鹿特丹国际艺术博览会 荷兰.鹿特丹
“上下左右”——成都现代艺术馆夏季学术邀请展
中国.成都现代艺术馆
“男孩女孩”—中国当代艺术展 新加坡\中国昆明
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 瑞士巴塞尔
2002 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 瑞士巴塞尔
趣味过剩--当代艺术展 上海3H艺术中心
《展览中的展览》 昆明创库车间
《海市蜃楼》 苏州美术馆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